文化与艺术
从圣经的隐喻得着塑造
书评:《你是一棵树:各种培养生命、思考和祷告的隐喻》,乔伊·玛丽·克拉克森 著
2024-05-16
—— Trina Hyun

基督徒生活在一个充满隐喻的世界里。人世间,每一个美好的事物都在用某种方式告诉我们神的真理:婚姻指向我们与基督永远的联结;养儿育女使我们少许体会到何为天父之爱;珍馐佳肴让我们渴望着属灵盛宴:耶稣自己。我们在这个世上的经历既指向我们在永恒中的生活,也与之相对立。

然而,生活在一个处处皆隐喻的世界里,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知道如何解读隐喻。圣经说耶稣是“生命之粮”(约 6:35),义人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这种理解大多数时候都很有道理,它们对基督徒来说可能是不言自明的真理,优美动人的文字;但如果我们只是浮光掠影般地扫过圣经这些充满诗意的隐喻,我们就几乎没有触到神深邃的用意。如果我们的人生,就像神设计的那样,是一个将要成真的隐喻,那么我们不仅要好好地活,还要好好地解读,这是我们永恒的目的。

基督徒需要理解圣经的隐喻,乔伊·玛丽·克拉克森(Joy Marie Clarkson)的新书《你是一棵树:各种培养生命、思考和祷告的隐喻》(You Are a Tree: And Other Metaphors to Nourish Life, Thought, and Prayer)恰逢其时,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堂解读课。她深刻思考了圣经中许多广为人知(因此常被忽视)的隐喻,她的这些有亮光的洞见让我们看到,基督徒必须要更精心地解读隐喻。

克拉克森引导我们深入探究一些隐喻——人是一棵树,智慧是亮光,爱是一种病,创造是诞生等等。这些隐喻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克拉克森却发掘出许多的真理,在平常之中找到深奥。比如说,树木有根系,这提醒我们,“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树在缓慢地往深处扎根”(46 页)。一棵树从其周围的同类树木中吸取养分,这就好像人类在社会集体中才能茁壮成长一般。

读圣经隐喻就是在读世界,或者说,从一种最直白的意义上去“理解”世界,就如克拉克森所说的,去了解这些“驾驭在我们之上”的奇观。在《你是一棵树》中,阅读就是端详;学习就是敬拜。

美国亚马逊网站这样介绍这本书:


《你是一棵树:各种培养生命、思考和祷告的隐喻》

乔伊·玛丽·克拉克森

有时我们把自己描写成一棵树。万事顺利时,我们说自己根深叶茂,果实累累。困苦穷乏时,我们形容自己枯萎凋谢,与世隔绝。我们这些描绘自己的方式很重要,因为它们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你是一棵树》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隐喻如何塑造我们的思考,祷告和生活。乔伊·玛丽·克拉克森将对人类共同经历的沉思、诗歌、圣经和基督教传统编织在一起,探索隐喻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智慧、安全感、爱、变化和悲伤等事物。

伯大尼出版社(Bethany House),208 页。

阅读即端详

克拉克森仔细解读隐喻,为此她不仅仅引用圣经,而是广征博引,从哲学、中世纪灵修作品、现代文化、乃至文学作品,博采众家之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圣经。《你是一棵树》并不只是圣经隐喻的解析,它也是一本教育西方思想的好书。

引用圣经之外作者的观点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圣经的永恒真理,这种做法并不新鲜。真要说点什么的话,那就是这种做法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虽说圣经不需要用圣经之外的资源来教训,教导人学义(提后 3:16-17),传道人也经常拣取些世俗的电影或新闻片段揉合到讲章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圣经,但是,世俗艺术到底是如何帮助人理解神既全备又有权柄的话语呢?圣经又是如何看待世俗思想的目的呢?

克拉克森指出,隐喻的喻意并不可以无限延伸和拓展。知道隐喻有其局限性,“我们就必须仔细研究隐喻,知道隐喻与我们想要描绘的东西不一样。隐喻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是它们应该让我们更关注隐喻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我们就不会被隐喻本身所蒙蔽或迷惑。”(21 页)

克拉克森的阐释方法从脱离圣经语境开始:她从圣经中提取一个隐喻,借助其他思想家的亮光照出隐喻的多层含义,然后将这些含义重新整合并回归圣经原点。比如爱是一种疾病这个隐喻,克拉克森从柏拉图的《菲德罗篇》(Phaedrus)汲取灵感。柏拉图认为,爱,如果没有了欲望和激情,就能让我们更接近事物的理想样式(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形式)。克拉克森借着属灵的洞见智慧地诠释了柏拉图的这段文字。

她这样写道:“当爱掌管一切,自有一种美妙;爱是一种疯狂,是的,它是一种可传染的疾病。但是,爱能把我们带出自己的安全圈。”(109 页)爱捕获人心,它可以救赎人,因为爱能够治死自我,让新生命得以出现。通过隐喻,克拉克森看到了神的影子,而非基督徒只看到了爱之美好。

隐喻之源头

隐喻想要达到一个目的:通过人类有限的语言来抓住一缕超越。克拉克森在本书开头简短地提到这个局限性:“当我们用隐喻来表达时,我们很清楚,在某种程度上,文字无法包含神宏大荣耀的本质,当我们尝试用‘直白的文字’来描述某样事物时,它反而更不清楚了。”

她用一个带括号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悖论:说神是(不是)石头,就是承认作为一个具体的事物,石头具有神的某种特质,即使神压根就不是石头。就这样,隐喻捕捉到了神的超越,也让人的思想理解了这种超越。

毕竟,神就是所有隐喻的源头。正如克拉克森建议的“神创造了一切,一切都出于神”(29 页)——这就包括语言这种有限的资源。克拉克森解释说,隐喻将我们带到一切的源头——神自己:“神是不是让我借着祂的造物(隐喻),透过这扇窗户来看到祂的荣美?”(29 页)换句话说,对隐喻的世俗解释不会仅仅指向一个世俗的思想,它会让我们听到神的回音。《你是一棵树》将文学艺术与圣经隐喻结合起来,充满了关于基督与文化的各种洞见。

所以,要回答“世俗思想能给神大有权柄的话语带来什么?”这个问题,答案可长可短。世俗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词汇库,它扩展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用一种基督教世界观之外的方式去思考,而这种思考也是圣经鼓励我们去尝试的(林前 9:19-23)。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叙事。隐喻式思考让我们以新的眼光去看待造物,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让我们的思想更加谦卑。唯有借着谦卑,我们才能够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神。

隐喻之深远,上帝之崇高

克拉克森深入探讨了各种意象的含义——生命的“旅程”,安全的“堡垒”,神赋予的人格的“树性”(tree-ness)——并提出了深刻且广泛的见解。她在每章的结尾处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值得继续研究的艺术和文学作品,而且还做了简要评述。

克拉克森让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的隐喻居然可以引出如此多关于神和受造物的知识。《你是一棵树》悄悄地指出了一个更伟大的真理:关于神,我们需要了解的还有很多。尽管隐喻的寓意深刻广阔,它依然只是沧海一粟,惊鸿一瞥,只能让我们略微体会到神的形象和祂的荣美。

克拉克森对圣经隐喻的深入探讨,对基督徒,对我们通过文学艺术来学习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你是一棵树》鼓励我们从思考和研习的角度来学习文字和话语,让我们在这个越来越低看文学艺术的世界里,关心这门正在失落的艺术。

如果神是一位作家,那我们就要做忠心的读者,倡导人类的创造力。因为文学和艺术一直都属于神。是祂将它们写入了历史。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网站:Let the Bible's Metaphors Shape You.

Trina Hyun(特里娜·赫恩)是一位妻子、母亲,也是一名早期现代英国文学学者。她目前是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SUNY)英语助理教授。
标签
书评
文学
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