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人总爱描绘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熟知的现实世界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平行世界。
电影《黑客帝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主角尼奥必须做出抉择:是继续生活在一个酷似现代社会的虚拟世界中,还是勇敢面对真实却残酷的现实——一个被杀手机器统治的破败暴力世界。类似的作品还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系列,以及伊维·伍兹(Evie Woods)的最新畅销书《迷失的书店》(The Lost Bookshop)。
对基督徒来说,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并非只是虚构故事,而是源自圣经的真实写照。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但同时还有一个隐藏的、未来的基督王国。我们已经是那个王国的子民,神呼召我们要心系于此(太 6:19-20;腓 3:20-21;西 3:1-2)。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安息生活于当下的同时,又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候那个国度的到来呢?
《两座城,两种爱:崩塌文化中的基督徒责任》(Two Cities, Two Loves: Christian Responsibility in a Crumbling Culture)
詹姆斯·蒙哥马利·博爱思(James Montgomery Boice)著
基督徒虽然属于神的国度,却要生活在一个追求不同价值观和优先目标的世俗世界中。
博爱思在指出我们面临的危险的同时,也为我们在世上暂居的日子提供了实用的属灵智慧指导。
P&R出版社,240 页。
已故的改革宗牧师兼神学家詹姆斯·蒙哥马利·博爱思在其 1996 年著作《两座城,两种爱》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经过再版修订重新进入了一个突然变得很拥挤的信仰书籍市场,这些书籍承诺解决“取消文化”“后基督教文化”“倦怠文化”“欺骗文化”和“焦虑文化”等问题。然而,博爱思在许多方面脱颖而出,因为他不仅仅是在回应他那个时代的阴谋。他的《两座城,两种爱》提醒我们,撒但的诡计和上帝得胜的良善并不新鲜。
博爱思坦率地承认,《两座城,两种爱》是对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的更新诠释。他支持奥古斯丁的观点,即存在两座城:人的城与上帝之城。人的城是贯穿历史的世俗社会,它邪恶地与神对抗(74 页),而上帝之城是教会,由上帝的选民组成。“前者注定要消逝,后者为神祝福并将永远长存”(3 页)。
博爱思从堕落开始,通过该隐、塞特和两个以诺,再到亚伯拉罕,追溯了这两座城概念的历史,随后探讨了历史上的尼尼微、巴比伦和耶路撒冷,以及圣经为何提到这些城市。作为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和传道人,作者的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巧妙地将历史与神学结合,推动他的核心主题:所有从人的城萌芽的国度都将失败、崩塌,因为它们都试图在没有神的情况下建立文明(60 页)。
例如,注定失败的尼布甲尼撒王在俯瞰他自己的人之城时,并没有将荣耀归给神,而是宣称:“这大巴比伦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为京都,要显我威严的荣耀吗?”(但 4:30)。博爱思断言,这样的罪在今天仍然普遍存在。“这是世俗人文主义者的呼声。它描述了以人为中心、靠人、为人的荣耀而活的生活”(67-68 页)。
博爱思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对他所看到的现象感到不安。他认为美国的道德、家庭和学校正在迅速衰落,而福音派在与文化的关系上表现糟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序言xi–xii)。然而,基督徒不应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应对:要么完全退出社会(因为这不会改变任何事),要么接受自由派基督教(因为这是向世界投降),要么追求基督教国族主义(建立另一个注定失败的世俗国度)(102–105 页)。
博爱思认为,基督徒是两座城的公民,因此必须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和现实主义”(114 页)。我们应当负责任地为世界的改善而努力,但同时也要现实地认识到,这个世界在基督再来之前将继续充满罪恶和败坏。这意味着我们要参与世俗生活,而不是“站在场边对世俗人及其行为指手画脚”(114 页)。
博爱思引用了美国神学家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rton)的《超越文化战争》(1994 年)一书,强烈指出福音派目前在“文化战争”中贡献甚少:
首先,因为他们没有充分参与文化,以至于他们的观点无法被认真对待;其次,因为他们对圣经或自己的神学了解不足,无法在参与时提供独特的基督教贡献。(115 页)
当前形势严峻。在一些领域,放弃合乎圣经的基督教信仰只会导致“教会领袖们陷入可悲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中”(107 页)。“人们不会被一个不知道自己信仰什么的教会所吸引”(108 页)。博爱思认为,把我们自己的道德准则强加于人、将有罪的行为定为犯罪、为自己创造舒适的隔离区,这些做法最终都会适得其反(123 页)。
换句话说,上帝之城面临的危险是难以影响人之城。博爱思呼吁今天的教会要体现《约翰福音》第 17 章所描述的六个特征——喜乐、圣洁、真理、使命、合一和爱。现代教会过分强调增加出席人数、政治结构和法律。然而,耶稣关注的是神的荣耀,以及那些将荣耀神之人的品格与行为(173-174 页)。生活在上帝之城的人若要改变文化,就不能从文化中退缩。
《两座城,两种爱》修订版通俗易懂,每一章都蕴含丰富的内容——多得难以在此一一展开。不过,书中仍有一些明显的错误未被修正,比如这一处:“公元前 312 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米尔维安桥(Milvian Bridge)战役获胜后皈依基督教”(xiv页)。这显然是个错误,因为当时耶稣还未诞生,罗马帝国也未建立,米尔维安桥更是不存在。这样的挑剔是否显得太过苛刻?但要知道这可是修订版。
书中还声称,在《马可福音》4:35-41中,撒但试图通过加利利海上的风暴摧毁耶稣,迫使耶稣斥责风暴(7 页)。一些评论家支持这种观点,但《诗篇》135:7 等经文明确指出,神掌控着全球的天气。这里的重点正是门徒们的宣告:“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可 4:41)。耶稣是神,他掌控一切。
最后,对于这样一部充满永恒真理的宏大作品,它却极其以美国为中心。修订版本应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参考内容,这将使作品更加精炼,并使其对更广泛的上帝之城更具紧迫性。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澳大利亚福音联盟英文网站:Helping Others Find the City of 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