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教会背诵过《使徒信经》,你可能会对这种尴尬的感觉很熟悉,就在读到“降在阴间”(he descended into hell,直译为“下到地狱里”)时。有无数的问题会涌上心头,例如:
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这些无解的疑问让一些基督徒在背诵这部分信经的时候只是保持沉默,还有些教会索性删掉这部分内容。确实,《使徒信经》的其他内容并没有遭到现代福音派这么大的反对。1991年,神学家古德恩(Wayne Grudem)写过一篇题为《祂没有降到阴间:跟随圣经而不是《使徒信经》》("He Did Not Descend into Hell: A Plea for Following Scripture Instead of the Apostles' Creed")的文章,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很明显,如果《使徒信经》与圣经在这一点上彼此对立,我们理应回到神所默示的源头(提后3:16)。同时,要认识到新教提出的“唯独圣经”这一原则从未否定过信经和信条的重要地位。实际上,诸如《比利时信条》和《三十九信条》这些新教制定的信条都清楚地肯定了“三大信经”:《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和《亚他那修信经》。《海德堡要理问答》的许多问题和答案都围绕着《使徒信经》展开。因此,尽管信经不是神所默示的内容,对于像《使徒信经》这一古老、基础性又被广泛使用的信经,你需要一个相当好的理由才能反对它。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能否找出理由来反对使徒信经所说的“降在阴间”呢?马太∙爱默生(Matthew Emerson)认为不能。爱默生目前担任俄克拉荷马浸信会大学的教授,浸信会复兴中心(The Center for Baptist Renewal)的执行总监,以及“圣经理由”(Biblical Reasoning)网站的作者。在他的新书《祂降在死人中:有关圣周六的福音派神学》('He Descended to the Dead': An Evangelical Theology of Holy Saturday)中,爱默生指出,基督降在阴间的教义不仅仅是教会古老的信仰传承的一部分,还有着扎实的圣经基础和伟大的实际意义。照此,那些如今并不认信这一条的人理应重新思考,而对于认信此教义的人来说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它。
每一位福音派和改革宗的牧师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尤其是背诵《使徒信经》的教会牧师们。并非所有的人都认可爱默生的回答,但仍然值得参考,而且有可能会使基督的身体更加合一,更相互理解。
在这篇书评中,我想从爱默生的书中摘录三点有关基督降在阴间的内容来分享。
首先,这不是说耶稣会在地狱的火湖里受苦。这本书仅标题就大大地缓解了很多福音派人士的担忧,他们一听到“在阴间”这几个字就联想到耶稣受刑的画面。爱默生一开始就谈到这个问题:
有一个非常需要澄清的地方就是,直到加尔文时期,“降在阴间”并不意味着“降在一个地方去受刑”。拉丁语的信条中,“降在阴间”(ad inferna)和“降在死人之地”(ad inferos)两者之间会互相切换,但直到宗教改革的时候,这两个依然被视为是同义词。(16页)
如果有人反对说耶稣去过地狱并受苦,并因此而反对使徒信经所说的,我不会责难他。因为在教会初建的1500年间,几乎没有人会那样认为,今天的福音派人士对于要在违背良心和保持沉默中二选一就会认为是件羞耻的事情。因此,我希望,爱默生的书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将有更多的教会愿意改变,开始使用类似“祂降在死人之地”这样的措辞(像很多教会的做法那样),以消除一个不必要的绊脚石。但凡承认基督从死人中复活的,都应该能承认祂降在死人之地(参见42,58页)。
其次,不能简单地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尝过了地狱的痛苦。这是改教家约翰∙加尔文的观点,尽管在他之前“并未得到证实”(99页)。如果是被当作一个神学命题来看,爱默生会同意加尔文的观点——诚然,耶稣在十字架上承受了上帝的忿怒,如地狱般的痛苦折磨,从而将我们从地狱之中拯救出来。但如果是对信条的解释,就不能这样说了。
因此,改革宗的读者们需要清楚,爱默生的观点与加尔文的观点以及《海德堡要理问答》是冲突的。然而,却和《威斯敏斯特大要理》第50问非常契合,爱默生观点里的细微差别则可以视为对大要理的扩展(205-6)。他的观点也与意大利改教家马蒂尔(Peter Martyr Vermigli)的观点相似。对于宣称自己认信改革宗的读者们,我强力推荐杰弗里∙汉姆(Jeffrey Hamm)写的一篇题为“降到阴间:弃之?扬之?”("Descendit: Delete or Declare?")的文章。
最后,这并不意味着一些死去的人在死后可以有第二次得救的机会,或者地狱会因着某种形式的普遍救赎而清空所有居民。在中世纪,诸如此类的观点被外加在教义之上,至今一些罗马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仍持有这种观点。但爱默生提出,这些都不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教导,自然也不符合圣经(91-97,109)。
爱默生这样总结道:
耶稣像所有人类一样经历了死亡——祂的尸体被埋葬,祂的灵魂下到了死人之地——如此一来,凭借其神性,祂战胜了死亡和坟墓的枷锁(35-36)。
鉴于之前诸多的分歧,这个定义可能显得非常没有争议。谁会否认耶稣的灵魂“降在死人之地”呢?当然,争议在于你如何解释“死人之地”。但即使在这里,爱默生通过对文本的谨慎处理,措辞显得缓和很多。
他综合路加所写的三段经文(路16:19-31,23:43;徒2:27,31)来解释死人之地的问题。根据《路加福音》23:43,爱默生指出,当耶稣死后,祂与旧约的圣徒一起进入天堂。至于天堂的“位置”,他认为,从《路加福音》16:19-31体现出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观点,认为天堂就是位于地心的阴间/冥府的快乐隔间(39-44,135)。这就是为什么总说人死后下到阴间,以及为什么《信经》中会使用动词下降而不是上升。更重要的是,这就是为什么路加也说耶稣死后“(降)在阴间”(徒2:27,31)。然而,对耶稣来说并不是受苦的地方,就像对亚伯拉罕和拉撒路一样。
也不需要把它看作是他们与神隔绝的地方(诗139:8;参考路23:46),好像旧约圣徒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全得救。作为一个改革宗基督徒,我一直对旧约圣徒经历来世的方式与我们不同的想法感到纠结,因为这似乎暗示了太多的不连续性。爱默生最有帮助的贡献是帮助我看到,无论旧约圣徒的天堂在哪里(无论是天堂还是阴间),都在这个关键之处有所不同:基督没有以人的样式出现在那里。对于任何相信道成肉身的人来说,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却忽略了它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正如爱默生所写的:
耶稣就在天堂......改变了它的整个结构。基督现在就在他们中间,而不是一个义人死后等候以色列那位应许的弥赛亚到来的地方。首先,祂降临,在人类的灵魂中与他们同在,然后,在升天之后,祂以有形的身体与他们同在。天堂的这种在结构上变化......在新约中通过空间描述的变化反映出来。… 对天堂的空间描述从阴间转移到第三重天(林后12:2-3),不是因为它在物理上被移动了(它是一个灵界,而不是物理的世界),而是因为它的灵性现实已经改变。(135页)
对于爱默生提出的圣经理由,还可以说很多。在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中,他有意识地借鉴了贾斯汀∙巴斯(Justin Bass)的《钥匙之战》(The Battle for the Keys)一书的前期工作。他从你可能想到的经文,如《以弗所书》4:9和《彼得前书》3:18-22,以及你可能想不到的其他经文,如《马太福音》12:40和《罗马书》10:6-7,进行论证。
即使你最终没有被爱默生对圣经文本的解读说服,你也可能会对这一教义所涉及的许多其他神学议题感到惊讶。第二部分的章节涉及到基督降在阴间与以下教义的关系:
本书的学术性在这些章节中显现出来。但“祂降在阴间”的开头和结尾都体现出牧者的心肠(6-9,208)。因为基督降在阴间使我们意识到,祂不仅知道死的滋味,也了解死亡是什么样子,知道在那种快乐但不自然的赤裸状态下生活是什么样子(林后5:4),知道在身体和灵魂分开的状态中是什么样子。带给人盼望的复活并不是瞬间发生的——“在地里头经过三天三夜”才发生(太12:40,这种说法让人联想到约拿下到“阴间的深处”;参看拿1:17,2:1、6;也可对比太12:40,16:31,27:63;斯4:16,5:1)。
我们的大祭司比想象中更能体会我们的软弱。当我们或我们所爱的人濒临死亡时,知道我们的救主已经去过那里,我们便得了安慰。祂已经进过阴间之门,并带着钥匙回来了(启1:18)。这是个好消息。所以下次你的教会在背诵《使徒信经》时,请不要再沉默。昂首挺胸,带着喜乐的心承认这个信仰。因为那位为你经历死亡的人现在已经升到高处,甚至现在正准备最后的再来(帖前4:16)。
译:SJH;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Is It OK to Confess That Jesus Descended into 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