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国就是上帝透过承载祂形象的人类在世上施行祂的统治。
“神的国降临”(The Return of the Kingdom)一语概括了整本圣经的主线:人类受造为神的形象,本该在世上代表神执掌治权,使万物归于祂的管理。但人类没有履行这一崇高使命,反而选择背叛,为己而活,以致世界沦为黑暗权势的奴仆。世界不再彰显神的荣耀,反倒充满暴力、罪恶与死亡(创 6:5-6、11-12)。然而,上帝,这位至高无上的君王,应许要藉着一个人战胜黑暗之主、罪和死亡,恢复人类对受造物的合法统治,建立一个以和平与公义为标记的世界——在那里,狮子与羊羔同卧,小孩子牵引它们,一切毒蛇都将褪去其有害的本性(创 3:15)。《以赛亚书》两段经文(11:1-10,65:17-25)让我们回想创世之初的完美景象和伊甸园的意境,表明神对人类的最终心意不仅与祂起初的心意相呼应,更要超越它。圣经的叙事就是一个“宏大的拯救计划”[1],要重建上帝的国度,恢复其合法继承者——就是那戴着荣耀尊贵冠冕的人类!
圣经虽然包含众多书卷,却讲述了一个连贯的故事,首尾呼应(创 1-3,启 21-22)。开篇不仅奠定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和核心理念,更勾勒出基本情节:上帝的国度、其失落与重建。结尾为故事画上圆满的句点。因此,圣经正典中世界与叙事密不可分;有学者认为圣经蕴含了这个世界的真实叙事。[2]
在前几章中,至高的上帝创造了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美轮美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祂创造了人类,将人类作为祂的最高杰作,并将人类作为最完美的神的形象安置在这座宏伟教堂中(创 1:26-28)。男人女人都是神形象在地上的承载者。他们不仅要管理万物,还要如同居间的祭司,在上帝与受造物之间作为中保。
在圣经结尾,作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稣,藉着祂的救赎使信徒成为国民,做上帝的祭司,在地上掌权(启示录1:6,5:10)。新天新地最终降临时,基督徒会与基督同掌王权,如同古时的大祭司,额上都带有上帝的名字(启 22:3-5)。圣经末章强调了故事的开端,不仅重现了起初的景象,更彰显了结局的超越。这不仅是回到起点,而是一个更美好的新开始。然而,其间的危机凸显了开始与结束的本质差异。结局不仅呼应了开端,更解决了这场危机。
圣经描述了起初的创造和末后的新创造。但在圣经的主体部分——这段“中间时期”——却发生了灾难性的变故(《创世记》3 章—《启示录》20 章)。世界堕入黑暗与死亡。有些经卷将这个时期描述为罪与死掌权的时代(传 1-12;罗 5:12-17)。世界不再“甚好”(创 1:31),而是充满了暴力(创 6:5-7、11-12,8:21)。人,曾因为神的灵而活着,如今却死在过犯罪恶中,被黑暗之君辖制,受邪情私欲捆绑(弗 2:1-3)。
许多学者用“U”形图来诠释圣经中的创造、堕落与恢复[3]。然而,这恢复远胜于最初的创造:新创造中既无海洋,也无黑暗,生命之树不只一棵,而是许许多多。这是一个更宏大的创造,超越了原初。因此,圣经的信息更适合用“√”这个图形来表示,在这个图里,第二条线高于第一条线。开始和结束有一个关键之处:在世界崩塌前,人受托要替上帝治理世界,这里是神圣王权之地,是上帝国度的彰显之处。而在末后,人要与上帝一同掌权,直到永远。
在这“中间时期”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对起初和末后的预示。自堕落以后,上帝应许女人的后裔要伤蛇的头,重建祂在世上的统治(创 3:15)。因此,家谱在圣经,尤其是在《创世记》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上帝与不同的后裔立约,这些约成为了祂国度的缩影,每一位后裔都预示着那将要来之君王的角色。这些立约的对象包括:挪亚,上帝藉着与他所立的约确保创造得以延续;亚伯拉罕,他将成为大国之父,他的后裔要使万国得福;摩西,他引领百姓摆脱奴役,领受上帝的律法,使圣洁、公义、怜悯的上帝得以住在百姓中间;还有大卫,上帝与他立下永约,应许要藉他的后裔在地上建立统治。旧约的主线逐渐聚焦于大卫的后裔,就是那位要使上帝的国重返世界的君王。这一异象在《以赛亚书》和《但以理书》中得到更清晰的启示。
拯救人类的计划表明,不仅需要一位能战胜邪恶权势的后裔,更需要一位能赦免叛逆、救赎罪恶,并将人心从自私转向爱的救主。以色列国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明证:他们屡次违背上帝的律法,以致被掳、受审判。然而,在旧约结束之际,众先知仍为这个国家和世界带来盼望,预言大卫家的君王不仅是得胜的统治者,也是受苦的仆人(赛 53)。祂要为世人的罪付上代价,在地上重建上帝的国度(但 7)。
新约开篇,上帝国度即将来临的期待弥漫在空气中。施洗约翰作为那位将要来之君王的先驱,预备道路;而耶稣就是这位把所有精力集中在传扬天国的君王。祂带来的拯救远超政治层面,正如祂名字所表明的——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太 1:21)。祂所传讲的都与天国有关,向一切愿意聆听的人发出呼召:“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可 1:15)!这信息刻不容缓。祂呼召渔夫和税吏来传扬这道,他们便撇下渔船和税关跟随了祂(可 1:16-20,2:13-17)。
耶稣用比喻阐明天国的真意:天国的道好比撒在人心里的种子(太 13:1-9),又如同芥菜种,虽然起初极小,却能长成大树(太 13:31-32)。天国的价值远超人的想象(太 13:44-46),进入天国是顶重要的大事,错过天国就是错过生命。耶稣的医治彰显了创造的更新:瘸子行走,聋子听见,瞎子看见,死人复活(太 11:4-6)。被囚的得释放,贫穷和受压迫的人听见福音(路 4:18-19)。天国不再是遥不可及,它已经临在我们中间!基督的门徒——这个新的群体,蒙召要在祷告中恳求天国的实现:“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 6:10)
耶稣的教导更强调心灵的更新与罪得赦免的重要性。不犯杀人、奸淫的罪还不够,更要除去心中杀人和奸淫的意念。换言之,爱必须充满人的心(太 5:21-30)。
然而,罪人如何能与至圣的上帝同住?这正是耶稣使命的核心之一——祂要使两者和好。随着耶稣事工的展开,答案逐渐清晰。当时的以色列民众普遍期待一位能带领他们获得政治权力、使他们摆脱罗马统治的得胜君王,而非一位要将他们从撒但和罪恶辖制下释放出来的救主。他们也很少关注旧约中关乎万国蒙福的普世性应许。新约纠正了这一认识,启示天国将分两个阶段来临:在第一阶段,君王以受苦仆人的身份来到,在罗马的十字架上受辱,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被埋葬,从死里复活,掌权直到胜过一切仇敌;在第二阶段,君王将以令人敬畏的得胜者身份再来,带来新天新地,使上帝的荣耀充满全地,如同水充满洋海,一切死亡和罪恶的权势都将被除去。
基督的工作使万国蒙福成为可能。赦罪与和好的信息传遍万邦,更新人的心思意念,翻转人的生命,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天国,建立以爱为根基的新群体。若不是十字架在冠冕之前,绝大多数人都将注定灭亡,普世性的祝福也就无从谈起。
耶稣复活后,差遣圣灵降临在门徒身上,使他们有能力在耶路撒冷、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传扬天国的信息(徒 1:1-11)。《使徒行传》记载了福音如何从耶路撒冷为中心向外扩展,直达罗马帝国和当时已知世界的边界。撒玛利亚人接受了福音(徒 8:4-25),一位埃塞俄比亚人带着福音返回非洲(徒 8:26-40),无数外邦人欢喜接受这好消息,使基督徒的群体遍布帝国各处(徒 13-20)。传扬这信息的主要使徒是保罗,一位严谨的法利赛人。他在大马士革路上蒙天上的异象,见到君王,被拣选作特使向外邦人传扬天国(徒 9:1-9)。他的足迹遍及帝国各处:在学术重镇雅典传道(徒 17:16-32),在以商业繁华却道德沦丧的哥林多宣教(徒 18:1-11),在政治中心罗马传讲真道。最后的记载显示,他在被软禁期间仍在住所传讲上帝的国(徒 28:30)。保罗给他所建立的基督徒群体写信,勉励他们要认识到他们的君王掌管一切,并将再来,使他们永远与他同在(腓 2:12-16)。其他属灵领袖也写信坚固众教会,指引他们行在天国的道路上。他们教导信徒要以信心和善行耐心等候主的再来(雅 5:7-18)。
新约作者阐明了天国的双重性质:它既已临在,又尚未完全实现(已然-未然)。从旧约的视角看,这是一次决定性的降临;但从新约的角度看,这一降临分为两个阶段。天国虽已来临,却未完全实现;虽已开启,但尚未成就。那将要来之伟大时代的能力,人们已经尝到并经历过,但还未完全彰显(来 6:4-5)。新约用多个比喻来阐明这一真理:耶稣以撒种来比喻天国,说明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漫长的等待(太13:1-9);保罗则用破晓与正午的对比来形容这种差异(罗 13:11-14)。同样,信徒如今所得的圣灵好比凭据,预示着将来要承受的更丰盛产业(弗 1:13-14)。这也解释了为何早期教会如此热切期待主的再来。信徒的盼望并非错误,因为历史的终点已在历史的中段开始。
《启示录》以宏大的异象为这个圣经故事画上句点,这确实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真实故事。这是一卷论述国度的书卷。开篇的异象展现了已复活且登上宝座的基督,祂是地上众君王的统治者,使门徒成为祭司的国度,使他们得胜罗马帝国和那兽(启 1:4-8)。约翰看见天上宝座室的异象:二十四位长老代表着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和基督的十二使徒,还有象征万物的天使样的活物,他们不住地俯伏敬拜上帝和那位带着致命伤痕、如同狮子又如同羔羊的主(启 4-5)。这位羔羊掌握着历史的奥秘和意义,就是那封严的书卷。唯有祂能揭开印记,开启历史的终局,最终使祂的子民得救,女人的后裔得胜,制服一切邪恶,使天地完全合一。
在新耶路撒冷的最后异象中,从上帝的宝座流出清洁的生命河,河的两岸有生命树,树上的果子要医治万民。那里不再有死亡,不再有罪恶,也不再有眼泪。基督的门徒将完全亲近上帝,因为新耶路撒冷本身就是一个宏伟的至圣所。在这新天新地中,人类将如同创造之初那样掌权并彰显上帝的形象。那起初存在却后来失去的国度,如今以更为宏大和荣耀的形式重新回来(启 21-22)。
* * * * *
[1] 桑德拉·L.里希特(Sandra L. Richter),《伊甸史诗:基督教解读旧约》(The Epic of Eden: A Christian Entry into the Old Testament)(伊利诺伊州达恩斯格罗夫:IVP学术出版社,2008 年),第 137 页。
[2] 克雷格·G.巴塞洛缪和迈克尔·W·戈恩(Craig G. Bartholomew 和 Michael W. Goheen),《整个世界的真实故事:在圣经戏剧中找到你的位置》(The True Story of the Whole World: Finding Your Place in the Biblical Drama),(密歇根州大急流城:Brazos出版社,2009 年)。
[3] 例如,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大法典:圣经与文学》(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多伦多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90-219 页。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Return of the King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