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类,想要使人担当君王、祭司和先知的职分。
上帝的子民自伊甸园开始,直到新天新地,始终贯穿一个主题:一位上帝,一群子民。作为上帝的儿女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上帝的形象,从而与祂建立关系。承载上帝形象包含三个层面:代表上帝治理万物、彰显祂的荣耀,宣讲并活出祂的话语。起初,亚当和夏娃未能成功反映上帝的形象。为此,上帝兴起了一个集体的“亚当”——以色列国,但他们同样未能完成使命。最终,上帝差遣祂的儿子,祂成功地完成了前人未能完成的使命。如今,教会因着圣灵与基督的联合,得着了耶稣的公义形象。当我们继续遵行上帝最初赐给亚当和夏娃的使命时,我们也在分享祂的得胜。
圣经的故事从《创世记》一直延伸到《启示录》。这个故事如此引人入胜、如此大胆,因为圣经作者不仅仅要讲述以色列的故事,更要讲述整个宇宙的故事。在这部宇宙大戏的核心,是一位渴望与受造物相交的神。《创世记》第 1-3 章为圣经其余部分奠定了基调。实际上,圣经中的每一节经文都以某种方式回溯到《创世记》第 1-3 章。我们的任务是追溯神的子民——这些按神形象受造的人——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的历程。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一项圣经神学研究(研究神在圣经中如何与祂的子民互动),更是要将我们自己的生命与这个圣约群体联系起来。
让我们从《创世记》的开篇章节说起。在这里,神创造宇宙作为祂的居所和圣所。《诗篇》78:69 简明地表达了这一真理:“盖造祂的圣所,好像高峰,又像他建立永存之地。”[1] 宇宙反映出与以色列会幕/圣殿相同的三重结构:看不见的诸天象征至圣所,可见的诸天或天空象征圣所,大地则象征外院。地球本身也呈现出三重结构,伊甸园似乎位于一座山顶,其水源灌溉着园子(创 2:10)。伊甸园代表至圣所,园子代表圣所,园外的区域代表外院。了解地上圣洁程度的层次,有助于我们明白神给亚当和夏娃的使命:“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 1:28)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 2:15)最后,亚当和夏娃在《创世记》2:24 的婚姻,正是要通过敬畏神的后裔来实现《创世记》1:28 和 2:15 的神圣使命。简而言之,神命令第一对夫妇建立一个忠心的形象承载者群体,通过治理和看守来扩展伊甸园(神居住和统治的至圣所)的疆界。
人在地上彰显神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效法神在天上的职能和品格,二是在地上反映出这些特质。[2]举例来说,亚当蒙召像神那样治理万物。当然,亚当的治理方式与神并不完全一样——他更像是一位代理统治者,是奉神的旨意行使权柄的人。因此,当神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和夏娃,祂赋予这第一对夫妇君王、祭司和先知的三重职分。作为君王,亚当和夏娃的责任是治理一切与神为敌的势力(包括那条不洁的蛇!),借此将神在天上的统治权柄彰显在地上。作为祭司,他们要将神的荣耀从伊甸园传扬到地极。[3] 作为先知,他们要谨慎持守神的律例典章,并要将这些教训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若是亚当、夏娃和他们的后裔能成功地使神的荣耀遍满全地,神就会使天地合而为一,在永恒中与得着荣耀的人类面对面同住。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人类堕落之前,《创世记》第 1-2 章就已经展望了这个天地合一的美好远景。
我们需要认识到,蛇对夏娃的试探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全面攻击,这场战役记载在《创世记》3:1-7。这场较量并非以实体武器进行,而是通过言语展开。蛇用诡诈的话语,专门攻击夏娃作为神形象承载者的三重职分——君王、祭司和先知。按照神原本的旨意,亚当和夏娃本该在“分别善恶树”前对蛇施行审判(参见《创世记》2:17;《列王纪上》3:9)。然而,他们却反其道而行,吃了树上的果子,妄图超越神所赋予的形象承载者的位分,想要成为如神一样的存在——拥有“分别善恶的知识”,自行判定何为是非对错。
这次堕落带来了深远的后果:亚当和夏娃的心智和身体都开始衰败,最终走向死亡。整个受造界都因罪的侵入而受到玷污,蛇的得胜使它一度成为“这世界的王”(约 12:31;参见《哥林多后书》4:4;《以弗所书》2:2)。虽然如此,蛇仍然在耶和华的绝对主权之下(伯 1:6-12,2:1-7;路 4:6)。在这看似绝望的处境中,神颁布了一个奇妙的应许:祂要兴起一位完美的形象承载者,一位集君王、祭司、先知三重职分于一身的人物。祂将在历史的终结时,给蛇“头”予以致命重击,最终确保神的荣耀必将充满全地(创 3:15)。
虽然罪与死亡在世上肆虐,但神给亚当的使命始终有效。在挪亚(创 9:7)、亚伯拉罕(创 12:1-3,17:1-9)、以撒(创 26:3-4)、雅各(创 28:3-4、13-14,35:11-12)和约瑟(创 48:3、15-16)的生命中都重申了这一使命,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使命增添了新的元素:神应许要亲自与祂的子民同在,确保使命最终得以成就(参见《出埃及记》1:7、10-12)。
当神将祂的子民从埃及为奴之地拯救出来,带到西奈山时,祂将以色列民族塑造成一个集体的亚当,作为祂的形象,共同履行君王、祭司和先知的职分。神在伊甸园原本赐给亚当的使命,在西奈山正式移交给了整个以色列民族(出 19:6)。作为君王,他们要将迦南地一切的罪恶和敌对势力置于神的统治之下;作为祭司,他们要将神荣耀的光照带给生活在黑暗中的万国;作为先知,他们要持守并传扬神的律法。
以色列人拜金牛犊的事件在本质上重演了亚当和夏娃吃禁果的悖逆(出 32:1-35)。这两个僭越的行为都企图废除神的神性,试图将神拉下宝座[4],而将自己高举到神的位置(参见《出埃及记》20:3-4;《申命记》5:7-9)。以色列人在西奈山的悖逆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改变:原本统一的三重职分被分散为三个独立的职分。此后,“受膏者”将分别担任君王、祭司和先知这三个职分(申 17:14-18:22)。
然而,即使以色列的堕落也未能终止神给亚当的使命(创 1:28,2:24)。旧约通过预表和明确的预言宣告,救赎主必将出现。祂将征服以色列的仇敌(参见,创 49:8-10;民 24:17;撒上 7:12-13;赛 9:6-7),履行祭司君王的职分(诗 110:1-7;亚 6:13),成为最完美的先知(申 18:15;赛 11:2-3,61:1)。这位弥赛亚将为以色列和万国带来身体和灵性的更新。“在历史的终点,神的子民将完全恢复神的形象。他们将实现亚当和以色列原本应当成就的使命:治理全地,敬拜上帝,彰显真理。”[5]
四福音书将耶稣展现为道成肉身的耶和华。耶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在祂人性的体现中,祂特意以亚当和以色列的样式开展事工。耶稣圆满地完成了神原本交托给亚当、众先祖和以色列民族的使命。不仅如此,耶稣更为全人类未能完美履行君王、祭司和先知的职分付上代价。祂不但为祂的子民赢得了义,还在十字架上替他们成为不义(林后 5:21)。
在耶稣事工的起始点——受洗之时,神正式任命祂作那位忠心的形象承载者。主在《马可福音》1:11 的宣告“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其实暗含了三段重要的旧约经文。其中“我的爱子”巧妙地融合了《创世记》22:12 和《诗篇》2:7 的内容。《创世记》22:12 描述了亚伯拉罕将以撒献在祭坛上的场景,而《诗篇》2:7则呼应了《撒母耳记下》第 7 章中的大卫之约——神在其中应许大卫,他的后裔将登上宝座,建立永恒的国度。将这两处经文结合起来,我们就能领悟到:耶稣将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通过十字架的死成就大卫之约。
第三处暗示出自《以赛亚书》42:1:“看哪,我的仆人......我心里所喜悦的。”(作者自译版本)[6]以赛亚书中的这位“仆人”代表了真正的以色列(参见《以赛亚书》 42:1–9,50:4–9,52:13–53:12)。祂要宣告关乎新时代的神谕(赛 61:1-3),并要成为“外邦人的光”(赛 49:3、6)。简而言之,圣灵膏立耶稣作那位万众期待的君王、祭司和先知,祂要消除堕落带来的一切影响,完成亚当和以色列本该完成的使命:制服神的仇敌,并通过建立一个忠心持守神形象的群体,使神的荣耀充满全地。
耶稣在旷野四十天的试探中战胜魔鬼——这一事件让人联想到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试探,以及以色列民在旷野漫长的试炼。这场得胜开创了永恒的国度,并开始瓦解撒但对宇宙的统治(参见《马太福音》4:1-11;《马可福音》1:12-13;《路加福音》4:1-13)。耶稣是以色列和万国引颈期盼的君王,但祂的统治范围远超一片土地,而是涵盖整个宇宙。
耶稣的祭司身份在祂洁净圣殿时得到充分彰显——祂赶出在圣殿中做买卖的人,并严厉谴责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参见《马太福音》21:22;《马可福音》11:15-19;《路加福音》19:45-48;《约翰福音》2:13-25)。然而,耶稣不仅仅是一位祭司,祂更是神在地上荣耀的完全体现,祂“住”(原文作“支搭帐幕”)在祂的子民中间(约 1:14)。耶稣的角色远超过传递神的荣耀这一祭司的职责,因为祂本身就是神的荣耀。最后,耶稣的先知身份在祂富有象征意义的言论和行动中清晰可见。但耶稣更胜于先知,因为祂的一言一行都如同上帝自己的作为。
基督完全顺服了神在伊甸园赐给亚当、在西奈山颁给以色列的神圣使命。圣灵使信徒与基督及祂所做的工联合,因此每个信徒都可被视为是一个小小的末后亚当,一个真以色列人。基督徒因着基督的工作而蒙福——祂是什么样式,我们就被塑造成什么样式。祂是神完美的形象,而教会则是这完美形象的群体性彰显。[7]
《使徒行传》以圣灵在五旬节浇灌教会作为开篇,这应验了旧约的预言(参见《约珥书》2:28-32)。路加刻意将这一事件与亚当被造的模式对应:“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徒 2:2)这里的“风”(希腊文pnoē)与《创世记》2:7 中神将“生气”(希腊文pnoēn)吹入亚当鼻孔时所用的是同一个词。先知以西结也借用了这一创造的意象,并将其应用于历史终末时以色列的复活:“主对我说:‘人子啊,你要向风发预言。你要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气息啊,要从四方而来,吹在这些被杀的人身上,使他们活了。’”(结 37:9)路加通过引用《创世记》第 2 章和《以西结书》第 37 章,深刻阐明了圣灵浇灌教会的属灵意义。在五旬节,神将教会塑造为一个群体性的、更新了的亚当形象,并赐给他们复活的新生命。
在新约时代,每个信徒都重新有了神的形象,同时承担着君王、祭司和先知的三重职分。这三重职分的发挥和运作,因着圣灵的大能将信徒与基督完美的形象联合,远远超越了旧约圣徒所经历的程度。
教会作为君王的身份,主要体现在对罪和试探的得胜上(参见《罗马书》6:14, 16:20;《以弗所书》6:10-17;《启示录》2:7,11:7,12:11)。教会作为祭司的身份,在众多经文中都有显明,这些经文将教会比作圣殿((林前 6:19;林后 6:16; 弗 2:19-21;彼前 2:5)和灯台(启 2:1、5,11:4)。《启示录》5:10 更是明确指出,羔羊立教会作“国民,作祭司,归于神”。至于教会的先知职分,则通过向万国宣扬福音(徒 1:8)、遵行神的话语,以及承继摩西和以利亚的事工(启 11:3-6)等方面得到充分彰显。
当基督在历史的终结时再来,将现有的宇宙转变为荣耀的新宇宙,天地也会合而为一。上帝要与祂的子民永远同住在新地上。尽管圣经并未回答我们所有关于永恒状态的问题,但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教会身份的重要启示。比如,约翰将教会描绘为纯洁正直的新妇(启 21:9)和新耶路撒冷(启 21:10-21)。这两个意象都表明上帝的子民就是真以色列,是末世的圣殿。整个宇宙将成为一座宏伟的圣殿,三位一体的上帝要在其中与立约的子民永远同在(启 21:22)。《启示录》22:3-4 有一段极具启发性的描述:“在城里有上帝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都要侍奉他,也要见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约翰看见,得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额上都有上帝的名字。这样的描述令人震撼,因为这曾是专属于大祭司的特权:“你要用精金做一面牌,在上面按刻图书之法,刻着‘归耶和华为圣’。要用一条蓝细带子将牌系在冠冕的前面⋯⋯这牌必在亚伦的额上⋯⋯这牌要常在他的额上”(出 28:36)。这意味着在新创造中,每一位信徒都将与上帝保持持续的、亲密的交通。不仅如此,信徒还要治理和管理所有受造之物,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上帝公义的法则。
在当今这个孜孜不倦追寻身份认同的世界里,圣经为信徒指明了我们是谁、为何存在的终极答案:上帝按着祂的形象创造我们,为要我们荣耀祂,并将祂传扬到地极。若不能活出这样的生命,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 * * * *
[1]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翻译均来自和合本圣经。
[2] J. Richard Middleton,《新天新地:重拾圣经末世论》(A New Heaven and a New Earth: Reclaiming Biblical Eschatology Grand Rapids:Baker Academic,2014),第 49 页。
[3] G. K. Beale,《圣殿与教会的使命:上帝居所的圣经神学》(New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17,Downers Grove, IL:InterVarsity Press,2004),第 81-86 页。
[4] D. A. Carson,《神的故事,你的故事》( The God Who Is There: Finding Your Place in God’s Story)。
[5] Benjamin L. Gladd,《从亚当到以色列到教会:上帝子民的神学圣经神学》(Essential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Downers Grove, IL:IVP,2019),第 68 页。
[6] 马可似乎在这里暗指两个七十士译本的传统,即西马库斯和西奥多欣。
[7] Gladd,《从亚当到以色列》(From Adam to Israel),第 116 页。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God’s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