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真正的悔改包括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犯了罪,为冒犯神而痛悔,转离罪恶的生活方式,并转向敬畏神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悔改并不是简单地“反思”自己和罪以及和上帝的关系。悔改必须首先根植于认识到某一行为、情感、信念或生活方式是多么的罪恶。然后,一个人必须为罪冒犯和伤害了上帝而感到悲伤,而不是仅仅害怕上帝因你的罪惩罚你。换句话说,悔改必须扎根于极为看重上帝,离弃极为看重自己。一个人只有这样离弃罪转向圣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悔改。因此,不悔改是一种偶像崇拜。拒绝悔改是将我们自己的灵魂凌驾于上帝的荣耀之上,但当一个人真正地悔改时,他的罪就会得到饶恕,神的管教就会移除,他与上帝的相交就会得到恢复。
圣经中的悔改是一个容易遭误解和误用的概念,值得仔细探究。有几处经文清楚地表明,悔改与信心是罪得赦免的必要条件(路 24:47;徒 2:38,3:19,5:31,11:18)。在《使徒行传》3 章 19 节和 26 章 20 节中,metanoeō(悔改)和 epistrephō(回头;见徒 26:18)“作为同义词并列使用,尽管在这些情况下,前者可能侧重于弃恶从善,后者则侧重于转向上帝”(见《新约神学与注释新国际词典》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and Exegesis 3:292)。但我们在此主要关注的是重生基督徒生命中的悔改。
许多人主要的错误是通过希腊文的词根形式来理解悔改。希腊动词 metanoeō(悔改)由介词 meta(“与,之后”)和动词 noeō(“理解,思考”)构成。因此有些人得出的结论是,要求基督徒悔改的唯一意思是改变想法或重新思考罪以及与上帝的关系。但是,词语的含义并不是这样决定的,而是根据用法和上下文决定的。如果思想或观点的改变没有伴以人生方向的改变、生活和行动的改变,那么这种改变就没有任何价值。
真正的悔改始于发自内心地确信自己有罪,但绝不止于此。悔改首先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过去如何藐视上帝:拥抱上帝所厌弃的,憎恨上帝所喜悦的,或者至少过去对上帝所喜悦的漠不关心;并且为此哀恸。因此,悔改意味着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这是错的。我有罪。因此我过去令神忧伤。”认罪的反面是合理化,即自私地试图用各种理由为自己的道德下滑辩护:“我是受害者。如果你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知道人们对我有多么不好,你就会饶恕我了。”
巴刻(J.I.Packer)指出,“只有当一个人走出圣经所说的自欺(参见雅 1:22、26;约 1:8)和现代心理咨询师所说的否认,进入圣经所称的为罪自己责备自己(参见约 16:8)时,才是真正悔改的开始。”(见巴刻《重寻圣洁》英文版 123-24 页)。要真正悔改,还必须公开、诚实地向主认罪。我们可以在《诗篇》32 篇中看到这一点,大卫在其中描述了与拔示巴通奸后他的经历。当他最终对自己心中罪的责备做出回应时,他的口也承认了自己的罪: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我向你陈明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我说:“我要向耶和华承认我的过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恶。(诗 32:1-2、5)
大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来描述他的认罪(32:5)。他“陈明”自己的罪;他拒绝“隐瞒”自己的不义;他决心“承认”自己的过犯。没有任何隐瞒。没有虚与委蛇,也没有道德上的妥协。他完全坦承。大卫没有使用任何借口,没有寻找任何合理化罪的解释,拒绝推卸责任(见山姆‧史东 [Sam Storms], More Precious Than Gold: 50 Daily Meditations on the Psalms, 92-96)。
当一个人真正悔改时,就会意识到所犯的罪,无论其性质如何,归根结底都是单单针对上帝的。在《诗篇》51 章 4 节中,大卫宣称:“我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虽然大卫在与拔示巴通奸、密谋杀害她的丈夫乌利亚,使自己的家族蒙羞,并背叛了以色列人民的信任,但他认为自己的罪主要、单单得罪了上帝。佩罗恩说,“面对上帝,他看不到别的,看不到别人,也想不到别的,只能想到上帝的存在遭到了遗忘,上帝的圣洁遭到了冒犯,上帝的爱遭到了蔑视。”(见斯图尔特·佩罗恩 [J.J. Stewart Perowne], The Book of Psalms,英文版第 416 页)。大卫如此忧伤痛悔,是因为他曾这样藐视了神,因此除此之外他看不到自己所行在其它方面的影响或所得罪的对象。
虽然悔改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心理舒适,但悔改的确能带来真实的感受或伤痛。如果一个人的罪还没有冒犯到他自己,他就不会悔改。悔改是痛苦的,但却是甜蜜的痛苦。它带来心灵的破碎(诗 51:17;赛 57:15),但总是着眼于医治和恢复,以及重新认识基督之美和饶恕之恩。
因此,悔改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情绪可能转瞬即逝,而真正的悔改会结出果子。这显明了“悔罪”与“悔恨”的区别。悔恨是为罪行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感到恐惧因而后悔:“哦,真糟糕,别人知道了。我会面临什么?”而悔罪是为冒犯了神的爱而后悔,并且为让圣灵担忧而感到痛苦。换句话说,“悔恨”有可能是出于对刑罚的恐惧,而不是对罪恶的憎恨。
合乎圣经的悔改也必须与属世或属肉体的悔改区分开来。从保罗在《哥林多后书》7 章 8-12 节中的话最容易看出这个区别。保罗给哥林多人写了一封“严厉”的信。他“先前心里难过痛苦,多多地流泪”写下了这封明显令人感到痛苦的书信(林后 2:4)。显然,他有力而明确地指出了他们的罪和悔改的必要性。这样做,他承担了风险——他们可能会疏远他,他可能断绝了未来与他们共同团契的一切希望。虽然他起初为不得不写这封信感到懊悔,但后来却感到欢喜(林后 7:8-12):
我先前写信叫你们忧愁,我后来虽然懊悔,如今却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们忧愁,不过是暂时的。如今我欢喜,不是因你们忧愁,是因你们从忧愁中生出懊悔来。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凡事就不至于因我们受亏损了。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你看,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诉、自恨、恐惧、想念、热心、责罚。在这一切事上,你们都表明自己是洁净的。我虽然从前写信给你们,却不是为那亏负人的,也不是为那受人亏负的,乃要在神面前把你们顾念我们的热心表明出来。
这封信激起了他们“虔诚的”或更直白地说“依着神的意思”(7:9、10、11)对罪的悲痛或忧伤,他的意思是这合乎神的心意,或者说这是一种因确信他们的罪不但冒犯了保罗、更冒犯了神而产生的忧愁。他将这种悲伤与“世俗的忧愁”(7:10)进行了对比,后者不是因为冒犯了荣耀圣洁的上帝,而仅仅是因为被抓现了。世俗的忧愁本质上是对自己被暴露、在人眼中失去地位、宠爱或尊重而产生的自责。当一个人认为与自己有关的罪玷污了上帝时,就会产生属神的忧愁。
如果说哥林多人以前对使徒的反应是冷漠和不温不火的,那么现在他们则是认真的(7:11a),他们热衷于做正确的事。如果说以前他们否认自己的两面性,那么这一次他们急于“洁净”自己(7:11b),不想让自己的失败给基督和福音带来不良影响。保罗的信通过圣灵点燃了他们对自己的“自恨”(7:11c)——因为他们没有为保罗辩护,任由事态发展到如此不可收拾的地步(也许还包括对犯错者的气愤,因为他的行为造成了对保罗权威的公然藐视)。总之,这对每个人来说最初都是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但最终,它收获了悔改、修复和喜乐(山姆‧史东 [Sam Storms],A Sincere and Pure Devotion to Christ: 100 Daily Meditations on 2 Corinthians,24-28 页)。
真正的悔改,必须摒弃所有相关的罪,并采取积极的实际措施,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跌倒的事(参徒 19:18-19)。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转过身去,远离一切罪的暗示或气息(见诗 139:23;罗 13:14)。如果在我们所说的“悔改”中,我们没有摒弃罪最初出现的环境,而且罪很可能会在这个环境中继续滋生,那么我们的悔改就是可疑的。我们必须发自内心地改过自新,也就是公开决心追求圣洁,做神所喜悦的事(帖前 1:9)。
人们难以悔改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撒但和世界的体系让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谎言,即我们作为人的价值取决于其它东西而不是我们单凭信心所领受的基督为我们所成就之工和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如果一个人相信别人有权决定自己的价值或身份,我们就总是不愿意透露任何与自己内心相关的信息,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降低。
因此,不思悔改就是一种偶像崇拜。拒绝悔改就是把我们自己的灵魂凌驾于上帝的荣耀之上。这是把隐秘的舒适看得比上帝的荣耀和尊贵更重要。这就是在说:“我的安全和在社会地位比上帝的名更重要。我不悔改是因为我珍视自己的形象胜过珍视上帝的形象。”
总之,人们不悔改是因为他们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害怕被曝光,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嘲笑和排斥。而只有那些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被基督接纳、珍视、重视和包容的人才会害怕这些现实。
人真诚地追求悔改并且忠心地拥抱悔改,就会带来最大的祝福:饶恕!过犯得蒙“赦免”的人是有福的(诗 32:1)。大卫的罪就像压在他身上的重担,他渴望得到解脱。赦免可以卸下他肩上的重担。罪被“遮盖”的人是有福的(32:1)。大卫好像在说:“哦,亲爱的父啊,知道当我愿意‘揭开’(32:5)我的罪,不隐藏它时,你就会遮盖它,这是何等的喜乐啊!"大卫的意思并不是说他的罪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而只是简单地被掩藏从而看不见了,但最终仍然会使他遭受谴责并击败他。这里的关键点是上帝已经遮盖了它并且不再看它了。最终,无论男女老幼,只要主不“算为有罪”或“计算”他们的罪(32:2),他们就有福了。没有犯罪记录。对于那些寻求上帝赦免的人,上帝不是一个属灵记分员。
我们不悔改通常就会带来神的管教。当大卫反思他犯了罪却保持沉默的那段时间时,他从肉体的角度描绘了他的过犯所造成的影响(诗 32:3-4):
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尽,如同夏天的干旱。
问题不仅是他所犯了罪,还包括他不悔改。他对自己的罪保持沉默。他压抑着它。他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里,以为它已经不在了。他忽视了内心的触动。他否认良心的痛苦。他让自己的灵魂对罪持续产生的刺痛保持麻木。
大卫是否只是用身体上的症状来描述他属灵上的痛苦?虽然这有可能,但我怀疑大卫在身体上也感受到了罪的冲击。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上帝世界的生活法则。如果你把罪装在灵魂里,它最终会像硫酸一样渗出来,侵蚀你的骨头。不承认、不悔改的罪就像溃烂的疮。你可以暂时忽视它,但不能永远忽视它。
他的属灵选择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令他痛苦不堪。大卫消瘦:“我的骨头发战”(参诗 6:2),痛苦:“我终日唉哼”,被耗尽:“我的精液耗尽,如同夏天的干旱”。就像植物在沙漠的烈日下枯萎一样,大卫也因压制自己的罪而干涸枯竭。换句话说,由于他拒绝向上帝“认罪”,他真的病了。他的身体疼痛是因为他的灵魂在悖逆。属灵的决定往往会给身体带来后果。上帝不会让祂的儿女肆无忌惮地犯罪。事实上,是上帝的手重重地按在了大卫的心上。犯罪而没有感受到上帝管教之手的刺痛显明我们不是祂的儿女。
我们体验与基督的相交总是取决于我们是否真诚和发自内心地为罪悔改。在与基督永恒的相交中我们完全安全稳妥,这完全归功于上帝荣耀的恩典。但是,我们享受这种相交所结果实的能力,我们感受、感知这种救赎性相交所带来的一切并在其中满足地安息的能力,将极大地受到我们悔改反应的影响——或好的影响或坏的影响,当圣灵唤醒我们,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在哪些方面没有尊重和顺服圣经所启示的上帝旨意时。
耶稣曾多次呼吁小亚细亚的七个教会悔改。耶稣对别迦摩教会说“所以,你当悔改”(启 2:16a)。祂还对撒狄教会说“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启 3:3)。祂还对老底嘉教会说“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启 3:19)。主对以弗所教会所说的话尤其有帮助(启 2:4-5):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哪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耶稣呼召教会的悔改包括了停止某种行为,接受另一种行为。停止离弃你起初的爱心,“行起初所行的事”。这才是真正的悔改。迅速悔改并不是让人忍受着过着一个完全由省察罪所主导的生活。而是,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罪有清晰的认识,正是为了让上帝恩典的饶恕、更新和令人振奋的现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导、激励和增添力量。
编注: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它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Christian and Repen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