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
天国与十架
2024-08-22
—— Jeremy Treat

定义

神的国在耶稣的生命里,后者通过讲道宣讲了神的国,通过施行神迹/赶鬼使人管中窥豹瞥见神的国,通过受死建立了神的国,通过复活欢庆神的国,圣灵通过教会推进神的国,基督再来时神的国将完全实现。

总结

本文探讨了“十架”与“天国”这两个神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要通过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来探寻这两个相互竞争之价值观的张力,使它们融为一体。


今天许多基督徒要么坚持十架,要么拥戴天国,往往顾此失彼。关于天国的著作汗牛充栋,却很少提及基督的十架。关于十架的书籍则忽略了耶稣所讲天国的信息。这两个圣经主题的两极分化现象将我们引向不同的路径:以十架为中心的神学侧重于罪人得救赎,而以天国为中心的行动主义则寻求改变世界。许多教会或基督教运动都在两个神学主题中二选一。就好像我们只能在没有十架的天国或没有天国的十架中做出一个选择;这种错误的二分法截断了福音,削弱了教会。

我们当然不应该在圣经教义中做出选择。而且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在神的全备旨意和救赎故事中我们应该看到天国和十架可以荣耀地融为一体。但首先,在找到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问题所在。

天国与十架

教会怎么进入到将重要圣经教义对立起来的这一不幸处境呢?尽管人们一直都对天国与十架矛盾地融合感到困惑并且加以抵制,但如此鲜明的划分并非一直都有。公元一世纪,巴拿巴宣称“耶稣的天国建立在十架之上”。(《巴拿巴书》[Epistle of Barnabas] 8:5)[1] 奥古斯丁说:“主在十架上建立了祂的王权。谁用木头作战?基督。祂从十字架上征服了诸王。”[2] 马丁·路德责备那些“无法将基督是万王之王和祂也应受苦并被处死这两种观点协调起来”的人。[3]

天国与十架之间丑陋的沟壑在启蒙运动后才开始出现,并在二十世纪美国的社会福音运动中特别得到了扩展。华特·饶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从十九世纪的德国自由主义汲取营养,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神的天国,从而令十架黯然失色。这场运动不仅忽视了上帝通过基督的死和复活所成就的福音。而且他们重新定义了福音,使福音变成了关于我们如何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信息。理查德·尼布尔(H. Richard Niebuhr)对这套神学的评价非常恰当:“它讲的是一位不会发怒的上帝通过一个没有十架的基督,将没有罪的人带入了一个没有审判的天国。”[4] 保守派的反应十分激烈,他们重拾十架的中心地位,但往往将天国仅仅放在未来,或完全忽略它,从而形成了本文所讨论这个主题的背景,它的决定性特征是:钟摆式的还原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务、现象可以通过将其化解、拆解各部分的方法来加以理解和描述——译注)。

将圣经中的两个主题拆分开来,往往让它们相互对立,这事实上制造出巨大的问题。前行途中,我们需要一条比“天国或十架”更好的道路。仅仅寻求“天国十架”仍不够好,这就好像需要抓住两个相互竞争、互有张力的价值观。关键不在于平衡,而在于融合。而融合正是我们在圣经中所发现的,一个不断展开的叙事将救赎和天国交织在一起,这就如同那位钉在十架上的君王,戴着荆棘的冠冕。

通过牺牲取得胜利的故事

天国和十架最终由基督维系在一起,祂是天国的统治者,也是十架上的受难者。但耶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超级英雄。祂是弥赛亚,是以色列期待已久的救主,祂会实现上帝的所有应许。这个不断展开的救赎故事为我们理解天国与十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正确的框架。

故事从伊甸园开始,虽然“天国”这个词后来才出现,但神的国这个概念的根基就在伊甸园的土壤里。《创世记》1-2 上帝描绘为一位慈爱的君王,祂通过承载自己形象的子民治理着自己美好的创造。这就是我对神国的定义:上帝通过祂的子民统治祂的创造。

但是亚当和夏娃没能治理全地,反而屈从了全地最狡猾的生物——蛇的统治,从而破坏了他们与上帝的关系,也挫败了上帝治理全地的计划。他们非但没有走出伊甸园去扩大上帝治理带来的祝福,反而被逐出了伊甸园,流亡在外,传播了诅咒。

然而即使是在遭到叛变的情况下,上帝也不会放弃祂的天国计划。从伊甸园受诅咒之地,萌生出救赎历史,女人的一位“后裔”承受应许将打破蛇的头,而在这一过程中,蛇也会弄伤他的脚(创 3:15)。这位后裔的胜利将扭转诅咒,更新上帝的创造。虽然最终目标仍然是上帝统治全地,但胜利的应许现在包含了受苦为其代价。从此,亚当和以色列的故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模式:胜利来自苦难,升高来自羞辱,最终,天国来自十架。

通过牺牲获得胜利,这个反直觉的模式在以色列故事中随处可见。上帝向亚伯拉罕应许要祝福万国,并以献祭为盟约记号。上帝通过献祭羔羊的鲜血将祂的子民从埃及的奴役中救赎出来。大卫王用卑微的武器战胜了巨人,他的王权以为义受苦为特征。先知以赛亚揭示了天国的胜利如何取决于神仆人的受难。虽然通过牺牲取得胜利的模式贯穿了整个旧约,但在新约中,弥赛亚的到来将这一模式推向了顶峰。

被钉十架的君王

耶稣来宣告神的国,但祂的王者使命却引祂惨死在罗马的十架上。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十架似乎代表着基督的天国使命失败了。然而,圣经巧妙而有力地表明,十架并不是通往神国的绊脚石,而是天国的房角石。

《马可福音》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载充满了王者意象。耶稣身着紫袍,手握权杖,头戴荆棘冠冕(可 15:17)。甚至当祂被挂在十架上时,祂头上的牌子上写着“犹太人的王”(可 15:26)。马可通过讽刺的方式表明,这位受人讥讽为王的人确确实实是王。但祂是另一种君王。围观者嘲笑耶稣说:“你可以救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可 15:30)然而,耶稣没有从十架上下来救自己,反而留在十架上救了别人,从而彰显了祂的王权。十架是基督掌权最伟大的体现,基督之权是由爱所控制的力量。

根据《马可福音》(以及其他福音书)的记载,耶稣的天国使命并没有在十架上结束。耶稣在十架上称王:赦免罪恶,战胜邪恶,在地上建立了神的国,使它如同在天上一样。十架既不是耶稣弥赛亚使命的失败,也不是祂王权荣耀的前奏。这是祂天国使命的顶点。神王权的荣耀通过神子的牺牲舍命而熠熠生辉。十架是基督天国使命的最高成就。

在约翰关于基督生命的叙述中,一切都朝着高潮“时刻”迈进,耶稣在十架上“被举起来”,其实是在荣耀中荣登宝座(约 12:23-32;参约 3:14,8:28)。十架不仅是救赎历史的中心,也是颠覆世界逻辑的支点。羞耻化为荣耀,愚拙化为智慧,受辱化为高升。十架是基督统治世界的宝座。

我们从新约圣经的其余部分了解到,在上帝使祂的天国降临到地上如同在天上这个故事中,基督之死是一举多得的成就。虽然十架的成就没有尽头,但十架的核心——其他一切都源于此——是替代性救赎。基督代替我们为我们的罪而死,使罪人与出于恩慈而使万物更新的上帝和好。

总之,从《创世记》3:15 中受伤的脚跟到《启示录》22:1 中掌权的羔羊,圣经是一个关于被钉十架之弥赛亚的救赎故事,祂通过在十架上的赎罪之死带来了天国。

天国与十架

那么,我们该如何总结天国与十架之间的关系呢?虽然许多人会割裂地看待天国与十架,但圣经却通过以色列的故事刻画出两者之间彼此促进的关系,这个故事的高潮是基督这位君王被钉十架。救赎故事揭示出天国的应许(如战胜敌人、罪得赦免和新的出埃及)主要是在基督的十架上实现的。

此外,天国和十架不必在救赎故事中争抢地位,因为它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十架是中心(故事中的高潮点),天国是终点(故事的终极目标)。然而,结局中的天国通过弥赛亚之死闯入了历史的中间——这展现了神智慧的荣耀。

简而言之,基督——以色列的弥赛亚——通过祂在十架上的救赎之死将上帝的统治带到地上,从而将天国和十架融为一体。天国是十架的终极目标,而十架则是天国降临的方式。令人震惊的矛盾——上帝通过被钉十架的基督掌权,在堕落的人类逻辑中无疑是愚拙的;然而,如果我们通过信心去感知,这正是上帝的大能和智慧。

说天国是由十架建立的,当然并不排除甚至贬低基督其他救赎工作的重要性。基督之死是决定性的时刻,但肯定不是唯一重要的时刻。神的国在耶稣的生命中,祂通过讲道宣告了神的国,通过施行神迹/赶鬼使人管中窥豹瞥见神的国,通过受死建立了神的国,通过复活欢庆神的国,圣灵通过教会推进神的国,基督再来时神的国将完全实现。

十架样式的天国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曾经说过:“死在十架上的君王一定是一个相当奇特的国度的君王。”[6] 这的确是一个奇特的国度;因为世界的国家是靠武力建立的,而上帝的国度则建立在恩典之上。由于基督的十架建立并永远塑造了神的国,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确实是一个十架样式的国度。十架创造了一个生活在上帝统治之下的赎民群体。

十架样式的天国为我们委身于君王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框架。因为通过十架,我们不仅罪得赦免,还成为了救主的跟随者。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 9:23)要跟随这位君王,我们就必须背起自己的十架。跟随耶稣的人必定会得到荣耀。但基督的真理也同样适用于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荣耀来自苦难。作为与基督同在天国的人,“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罗 8:17)正如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所说,“基督徒一直坚持认为,我们背负十架总是在我们戴上冠冕之前。”[7]

天国因基督舍己的爱而建立,也将因祂百姓舍己的爱而得以推进。在一个人人都为自己着想的世界里,这怎么可能呢?上帝在十架上彰显的牺牲之爱造就了为他人的福祉奉献自己的百姓。例如,由于神的天国以正义为标志,那些在神面前称义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有理由为弱者、穷人和受压迫者伸张正义。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是为神建立天国,而是从上帝那里领受天国(来 11:28)。神的国不是人类潜能和努力的结晶,而是神在用恩典干预这个罪恶、破碎的世界。

结论

耶稣被钉在十架上时,头上挂着一个牌子宣告祂是王。虽然基督十字架上那“犹太人的王”的牌子明确了天国与十架之间的联系,但荆棘冠冕或许是解释两者之间关系的最佳代表。荆棘是亚当受诅咒和失败的标志,它真正象征着基督的主权统治和祂赎罪牺牲这矛盾的融合。缠绕的荆棘描绘了赎罪和天国如何交织在救赎的宏大故事中,成为历史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天国带着权柄而来,而福音的权柄则来自钉在十架上的基督。

* * * * *

注释:

[1] Michael Holmes, ed. and trans., The Apostolic Fathers in English (3rd ed.;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6), 186.

[2] Augustine, Exposition of Psalm 95 (406–407), WSA 18:425.

[3] Luther, Psalm 110 (1539), LW 13:344.

[4] H. Richard Niebuhr, The Kingdom of God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 Row, 1937), 197.

[5] 更透彻地了解神的天国,参阅 Jeremy Treat, Seek First: How the Kingdom of God Changes Everything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9).

[6] Dietrich Bonhoeffer, God Is on the Cross: Reflections on Lent and Easter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2012), 69.

[7] Martin Luther King Jr., Strength to Love (Minneapolis: Fortress, 2010), 19.

进一步阅读


编注:


本文为“简明神学”系列专文之一,本文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均为作者本人的观点,本文基于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Attribution-ShareAlike, CC BY-SA 4.0)协议免费提供给公众,允许用户以其他媒体/格式和改编/翻译其中内容,但需要附上原文链接、指出自己所做的修改,并采用同样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译:DeepL;校:Jenny。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Kingdom and Cross.

Jeremy Treat(杰里米·特里特)博士毕业于惠顿大学(Wheaton College),是洛杉矶 Reality LA 的传道和愿景牧师,也是比奥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的兼职神学教授。他著有 Seek First: How the Kingdom of God Changes Everything, The Crucified King: Atonement and Kingdom in Biblical and Systematic Theology, 和 The Atonement: An Introduction。他和妻子蒂芙尼(Tiffany)育有四个女儿,居住在东好莱坞。
标签
福音
圣经
天国
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