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关于这一话题,您还可以阅读来自福音联盟主编科林·汉森的另一篇文章。
“一个生活在孤岛上的人。”或许在朋友抨击基督教时提到了这样的场景作为案例,或许你本人也曾为此发声抗议过:如果上帝是良善慈爱的,祂怎能责罚一个从未听闻过祂的人去地狱呢?
关于这个在情感上令人感到困扰的话题,基督徒当中主要有两派意见:包容主义(inclusivism)和排他主义(exclusivism)。虽然两派都相信耶稣是人归向上帝的唯一道路,但只有一派坚持认为对耶稣的信靠对得救来说是必要的。
包容主义相信救恩唯有透过耶稣基督才能得着,但是,有可能一个人虽然并不了解救恩但却得救了。他们并未有意识地接受基督,却仍因着基督的位格和所成之工而获得了救赎。简单地说,耶稣可能会救赎从未听闻过祂的人。
包容主义者常引用罗马书2章1-16节来阐述他们的观点,认为这段经文暗示即使缺少上帝的特殊启示,人仍可能获得救恩。普遍启示的内容——无论是外在的创造秩序(罗1:19-20)还是内在的道德律(罗2:14-15),都提供了关于救恩的足够知识。就如米拉德·艾利克森(Millard Erickson)对这一观点的介绍中所说的:“日见增多的救恩包容主义的观点(甚至在福音派中亦如此)都基于这样一个信念:普遍启示足以让人能与上帝建立救赎性的关系。”(《基督教神学》Christian Theology,英文版123页)
此外,许多包容主义者也引用旧约中的圣徒为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未曾听闻耶稣之名却都得救了。艾利克森这样介绍他们的观点(译文引自《基督教神学导论》中文版53页):
假如我们要投靠在上帝的怜悯之下,却又不知道到底上帝凭什么来赐下这种怜悯,那情况会是怎么样子呢?难道我们不会因此有这样一种感觉,认为我们是处在和旧约信徒同样的地位上吗?基督的教训和祂的救赎之工,当时都还没有向他们完全启示出来。可是,他们却晓得,上帝已经为他们预备好了赦罪之恩;而且,他们并不能靠着自己的任何善行被上帝接纳。他们已经有了一种内容并不完备的福音。而且,他们也是得救的。
但这样的对比是否会弱化基督的救赎工作?完全不会,艾利克森接着论述包容主义者的观点——耶稣仍旧是所有救赎益处的来源:
这种接纳的基础是靠着耶稣基督的工作,即使这些人还不知道上帝是怎样为他们预备救恩的,也是如此……救恩一直都是借着信心得到的……这一点没有改变。
包容主义者说,对上帝而言重要的是,人基于信心回应上帝在具体时间和地点所赐下的启示。因此没有任何人可以宣称明确地知晓听闻福音之人的命运。一位牧师这样说:“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最符合基督精神的回应是视之为未知。事实是,尽管上帝非常严肃地警告我们承担着回应福音的责任,但祂却没有启示祂将怎么处置那些从未听闻过福音的人。”【注1】
许多包容主义者援引上帝的属性为他们的观点辩护。因为“神就是爱,”他们辩论说,既然如此神就绝不会处罚一个根本没有机会得救的人(约壹4:8,16)。“我承认包容主义并不是圣经的核心话题,并且能够支持它的经文也令人失望地少,”克拉克·平诺克(Clark Pinnock)坦承,“但上帝慈爱的形象在圣经中是那么地鲜明,因此已有的(包容主义的)证据对我而言就已经足够了。”
与包容主义截然相反,排他主义认为救赎唯一的途径是福音中的信心。【注2】这是历代教会的主流观点,也是当代相信圣经的福音派基督徒的主要观点。【注3】艾利克森在论述了包容主义者对于普遍启示的观点之后也不得不指出,“没有得到特殊启示仍会经历救恩,这一点值得高度怀疑。保罗在罗马书3章得出结论:没有人能越过特殊启示得救。”有很多经常被引用来支持这个观点的经文,以下列出其中五个:
第一,罗马书第一章。
首先,虽然包容主义者有时使用罗马书1:18-23来强调普遍启示的重要性,但是仔细阅读后会发现这段经文实际上是支持排他主义的。保罗阐述了上帝在被造世界中的启示足以审判罪人,而不是拯救人。虽然孤岛上的人“知道神”(21节)但却“阻挡真理”(18节)——这真理是显明在被造世界的,因此他就“无可推诿”(20节)。人不是因为没有听说过福音而有罪,人有罪是因为不将神“当作神荣耀他。”换句话说,不是因为缺少了信心,而是因为主动的悖逆。
所以上帝会审判和刑罚从未听闻福音的、无辜的荒岛居民吗?不会,因为世上没有无辜的荒岛居民。
圣经所描绘的堕落的人并不拥有某种模糊而高尚、想要寻求怜悯和饶恕的欲求。不但如此,我们似乎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天性要将信心放置于宗教仪式,礼仪和献祭上。所以,荒岛上的人会做什么?在包容主义者的想象中,他会寻求某种模糊的怜悯和饶恕,宣告自己毫无德行。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他很可能会参与到某种形式的外邦偶像崇拜的宗教之中,这样的宗教破坏了福音中的恩典并与之相背。(丹尼尔·斯特兰在此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基督的福音怎样颠覆性地成就了其它宗教这个问题上他的真知灼见。)
第二,罗马书第10章。
其次,福音里的信心在救恩中是不可或缺的,罗马书第10章阐述了这一点(罗10:13-15,17):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保罗思想中的逻辑非常直白:
除了在“基督之道”中的信心以外还有别的救赎之道,这样的观点很难与这段经文调和。
第三,约翰福音14章。
第三,我们要正确对待耶稣的宣告,“我就是道理、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6:6,参照10:7,9)。
包容主义者有时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段经文并没有清楚地提到信心,但实际上显而易见的是信心暗含在其中。毕竟约翰福音的主要目标是劝服读者相信以至得救(约20:30-31),前面的经文将这一点表达地很清楚(约3:36; 5:23–24; 6:35; 7:38; 8:19, 24, 42; 11:25; 12:46)。使徒在整卷书中至少97次讲到了信心。那么在整卷书的背景下,“藉着我”的意思就是“藉着对我的信心。”
第四,使徒行传四章。
第四,使徒彼得宣告:“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请留意这里并不只是说天下人间没有别的救主——这是包容主义者也同意的——而是特别强调没有别的名。很明显,知道救主的名——祂确切的身份——是必要的。
第五,使徒行传10章。
最后,在使徒行传第十章有一个非常具有启示性的故事。上帝听了一个敬虔的外邦人哥尼流的祷告并且指示他“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5节)。哥尼流差派的人第二天到了彼得所在的地方说,“百夫长哥尼流是个义人,敬畏神,为犹太通过所称赞。他蒙一位圣天使指示,教他请你到他家去,听你的话。”(22节)
彼得于是跟随他们到了哥尼流的家,百夫长对作客的使徒说,“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33节)很有意思的是哥尼流并不是期待使徒随便讲点什么,而是很明确——按照天使告诉他的——这是“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的信息(徒11:14)。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个信息,无论哥尼流在宗教上是多么敬虔,他都将在永恒中失丧。
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个故事?有两个原因。首先,如果确实存在一位真诚寻求的“未得之民”,我们难道不应该期望上帝将福音的信息启示给他/她吗?——无论是通过一位宣教士或是异梦,就像祂对哥尼流所做的。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因为如果确实有人可以通过一般启示获得救恩,那一定是哥尼流!他按照自己已经领受的启示尽可能得保持敬虔和敬畏神。但是随着经文的展开,可以清楚地看到哪怕是非常杰出的宗教真诚都是不足够的。彼得必须离开自己的住所,跋涉三十英里去传递一个信息,根据圣经,如果没有这个信息,哪怕是世上最积极回应属灵之事的人也无法得救。
所以,从未听过福音之人的结局怎样?这不是一个模糊抽象的神学问题,而是一个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且在永恒中非常严肃的问题。你关于基督徒宣教的观点,举例来说,关于宣教的性质及其急迫性的认识,都直接被这个观点所塑造——荒岛上这个未曾听过福音之人的命运将如何。(值得一问的是,如果神的责罚来自于拒绝耶稣,为什么爱不能激励我们向未得之民布道。)
人们可能仍然会疑惑,排他主义是否不公平?虽然有时感觉如此,但在最后的思辩中我们必须要信靠这位无法测度其慈爱和良善的上帝。或许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避重就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谦卑的姿态。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用我们有限和堕落的公平观念来衡量创造之主。我们的任务是完全相信祂的话和相信祂的心。祂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赛55:8-9)。祂不需要谋士,因为祂本为善,所行的也善(诗119:68,罗11:34)。审判全地的主施行公义(创18:25)。最重要的,我们要注目各各他,那是智慧的巅峰,也是公义与爱的交融。在那儿,审判全地的主被挂在一棵罗马的树上,为了那些根本不想与祂有任何瓜葛的叛逆之子。
“博览好书,却按圣经而活,”司布真曾这样建议道。在面对类似在情感上带来巨大挑战的话题时,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开上帝的话,祷告祈求谦卑和悟性,然后接受圣经的启示。
注1:在此需区分立场显明的包容主义(坚持认为上帝会救赎未曾通过福音的人)和温和派(他们对自己的观点并不十分肯定)。即便赫尔曼·巴文克是排他主义,但在关于上帝单方面的主权上他也并非立场坚定。
注2:婴儿和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因为不具备理解复杂信息的能力,因此许多(或者大多数)排他主义者认为他们的情况当另当别论。由于天生不具备自主选择信心对象的能力,他们应该不是罗马书第一章中说描述的情况——叛逆的人类“知道”神却故意“抵挡真理”因此就“无可推诿”。婴儿不能根据他们的行为受审(罗2:6,彼前1:17)。许多排他主义者相信上帝恩慈地对待这些无自主意识的上帝形象的承载者,不是根据个人的信心而是基于基督的工作审判他们。
注3:在这一问题上可供参考的书籍如下:克里斯朵夫·摩根和罗伯特·彼得森合著的《信道从听道而来:回应包容主义》(Faith Comes by Hearing: A Response to Inclusivism,中文名暂译);约翰·派博《耶稣,通向上帝的唯一之道:必须听过福音才能得救吗?》(Jesus, the Only Way to God: Must You Hear the Gospel to Be Saved?中文名暂译)。更学术化的视角,请参阅丹尼尔·斯特兰奇所著《未得之民得救的可能性:分析近代福音理论中的包容主义》(The Possibility of Salvation Among the Unevangelized: An Analysis of Inclusivism in Recent Evangelical Theology,中文名暂译)。
译:解敬婷;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What Happens to Those Who Never Hear the Gosp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