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一个专门服事不“同负一轭”家庭的小组
2024-07-20
—— Sarah Eekhoff Zylstra

大约 14 年前,欧文杰(Mun Kit Au)和他的妻子约瑟芬(Josephine)在一个他们喜爱的教会小组中聚会。他们在这个小组已经聚会多年,大家在一起感觉很自在。他们谈笑风生,享受与彼此的相处,敞开分享并一同祷告。

然而,这对夫妇后来离开了。

文杰说:“我们觉得也许我们太舒服了。”在他和约瑟芬所生活的马来西亚,“舒服”通常不是用来形容基督徒生活的词汇。马来西亚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约 65%)或佛教(约 20%)。只有 3.5%的人宣称他们是福音派基督徒。

文杰和约瑟芬与另外两对夫妇一起开展了一个新的小组,但这个小组有些不同。

在这个小组中,许多女性是基督徒,而她们的丈夫却不是。

这个小组很奇怪。奇怪的点不在于这些女性是基督徒,而在于她们的丈夫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女性更有可能信奉宗教,每天祷告,并表示信仰对她们来说非常重要。在东南亚,这种性别差异更加明显——在教会里,女性比男性多三到五倍。

在马来西亚的父权制社会中,不信教的丈夫同意来参加他们并不信奉的宗教小组,这也算不上奇怪。在华人群体中,男人是一家之主,但女人通常掌管家务、家庭财务、子女教育和宗教活动。

不,奇怪的是,在一个有着舒适节奏的成熟教会中,一位教会领袖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更奇怪的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中的每一位——有些人已经抵制基督教几十年了——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主。

马西莫·盖(Massimo Gei)的父亲信主了,他感叹说:“上帝真的在那个小组中作工。”

约瑟芬说:“这太神奇了。现在回想起来,你可以看到上帝是如何精心地安排这一切。”

文杰和约瑟芬

在吉隆坡一所高中的化学实验室里,文杰第一次见到约瑟芬。那时,他们都已经信主了。文杰对约瑟芬一见钟情,并说服约瑟芬与他交往。在他医学院毕业后,他们结婚了。

后来,文杰在马六甲一家医院找到一份工作。几个世纪前,商人们通过马六甲这个港口城市将伊斯兰教传入该地区。1511 年,葡萄牙人占领了这座城市,穆斯林教师纷纷逃往外地,将伊斯兰教传播到周边地区。当文杰和约瑟芬搬来时,该市约65%的人口是穆斯林。其余大部分是佛教徒(24%)或印度教徒(6%)。

文杰和约瑟芬加入了刚刚建立的海峡浸信会(Straits Baptist Church),这是一个由美南浸信会宣教士伊恩·班坦(Ian Buntain)建立的英语聚会点。伊恩·班坦后来在西南浸信会神学院(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并带领世界宣教中心(World Missions Center)的事工。海峡浸信会后来买下了属于自己的建筑,并成立了一个中文聚会点,还建立了四个新植堂。

从一开始,文杰就是推动小组活动的人。

他说:“当我们住在吉隆坡时,我渐渐远离了基督徒生活。我妻子决定回到教会。结婚几年后,通过一个小组,我重新回到了基督信仰中。因此,小组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他带头在海峡浸信会开展这项事工,最终照看了八个小组的诞生。16 年来,他一直带领着一个小组。

他说:“这是一个令人感到非常舒适的小组。所以我说,‘我们为什么不分开呢?’一位成员接手了现有小组的大部分工作,约瑟芬和我以及另外两对夫妇成立了一个慕道友小组。”

先是女人,后是男人

约瑟芬找到了慕道友。

她在海峡浸信会带领姊妹事工,只要是有关传福音的想法她都很喜欢。她在教会里组织了有氧健身操班、烹饪演示课、美容课程和野餐。她安排婚姻和育儿研讨会,举办时装模特秀,还主持了数不清的晚宴。每个月,她都会邀请当地妇女参加早餐会,在会上请教会成员分享见证。

约瑟芬的努力结出了果子:在她第一次传福音活动中,约 20 名参加者中有 6 位归信了基督。随着时间的推移,约瑟芬看到有更多人信主,她注意到有时丈夫会跟着妻子信主,但有时他们不会。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妇女开始定期聚会,并祈求上帝拯救她们的丈夫。

莫琳·盖(Maureen Gei)就是其中之一。

莫琳从小生活在天主教影响下,但在十几岁时她拒绝了这一信仰——当你不相信上帝时,宗教仪式就会变得非常无聊。结婚后,她丈夫的工作让他们周游世界。将近 20 年后,他们来到了中国,她遇到的一位邻居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

莫琳说:“她是个基督徒,一直和我聊天。我只知道去泡吧、跳舞、看戏,诸如此类的事情。她一直说要去教会,参加查经小组。”

最终,莫琳同意了去教会,然后参加了一个妇女查经班。她说:“没过几周,我就觉得自己必须接受这白白的恩典。”

她告诉了丈夫米歇尔(Michele)。他为她感到高兴,并喜悦她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事实上,他认为宗教对她很有好处。在寒冷的周日早晨,他会热好车,给她泡茶,然后开车送她去教会。但他对自己是否得救并不感兴趣。

当米歇尔和莫琳搬到马六甲并遇到约瑟芬时,莫琳已经向上帝祷告十几年了,她一直在求神拯救她的丈夫。在马六甲,她与其他几位姊妹联起手来。莫琳说:“我们聚在一起,每周祷告两次——一次在电话里,一次面对面,祈求我们的丈夫归向基督。”

约瑟芬把她们的事告诉了文杰,文杰开始考虑为这些夫妇建立一个小组。

服事不“同负一轭”家庭的小组

为没有“同负一轭”的夫妇开展一个有果效的小组很有挑战,尤其是当你已经在一间成熟的教会里带领一个舒适的小组十多年的时候。

马西莫是马来西亚福音城市网络(Gospel City Network,GCN)的负责人,他说:“文杰另辟蹊径,尝试一些非常规的东西。在海峡浸信会所接触的华人所信奉的主要宗教——佛教、道教的信仰体系里,即便是开放自己的家门迎接客人也是不寻常的做法。”

他接着说:“在这里,通常带人去餐馆一起吃饭就是好客的体现了。你可能会在重要节日期间敞开家门接待别人,但不会定期这样做。”

他表示,家庭隐私很重要,通常不会让外人知道,以免带来羞耻。“人们往往会维持表面的和谐,而非真正的和解。如果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有冲突,他们很可能会避开对方,而不会试图就此事进行坦诚的对话。”

因此,邀请基督徒和她们未信主的丈夫到家里来,不仅会让你容易受到影响,也会将萦绕在他们家中潜在张力关系的对话引发出来。文杰和约瑟芬必须既亲切又有策略。

文杰说:“我们不想为未信主的丈夫单独设立一个小组,否则他们可能根本不会来。同时,我也不想让现有的成员觉得我们学习的内容过于基础,否则查经时间就会变得没有成效。”

他自编了一种节奏,让大家一起唱歌 10 或 15 分钟,然后男女分开分别进行学习。一小时后,他们再聚在一起边吃边聊。

可即便如此,还是要费一番口舌才能让这些男人们参加。

1990 年,约瑟芬的朋友丽娟(Elsie)与李志业(CG Lee)结婚时,她让志业为他们选择一个宗教信仰。志业由祖父母抚养成人,他们都是狂热的道教徒。他对此并不介意——因为道教认为小孩子的祈祷更有效,所以人们会付钱让他为他们祈祷。后来,他又对佛教“积德行善”的思想产生了兴趣。

但当丽娟问他,他们应该信奉什么宗教时,他并没有足够的确信去做出这样的选择。

他说:“我的思想很自由,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选择去信奉某个宗教。”他说到做到。当丽娟问他们的孩子能否上主日学时,她告诉他,(在那里)孩子们会学会尊重长辈,并正直地生活。他同意了。但宗教于他而言,顶多就是这样了。

志业说:“我记得我的大儿子让我试着去教会。我回答到,‘我强迫过你待在家里,不去主日学吗?没有!所以请不要强迫我和你一起去教会。’”

没错,让志业参加一个小组并不容易。

丽娟

丽娟第一次出现不对劲的迹象是在给邻居的孩子们做辅导时,她把白板笔掉在了地上。她把这归咎于疲劳,但这是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e disease,又称为“渐冻人症”;在美国这种疾病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ALS,即: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或卢·贾里格症Lou Gehrig's disease)的第一个征兆。

诊断结果令人心碎——丽娟的神经系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衰弱,而且没有治愈的办法。她将在十年内死去。

丽娟惊慌失措,开始尽她所能尝试各种顺势疗法药物(Homeopathy,又称“同质疗法”)或宗教。

志业说:“情况越来越糟,最终,在用尽了所有办法后,丽娟放弃了。”

大约在那个时候,约瑟芬邀请丽娟和志业加入小组。这两位女士是在学校里认识的——她们的儿子在同一个班级。约瑟芬还邀请丽娟参加过其他传福音活动。过了一段时间,丽娟问志业她是否可以接受基督为主。志业知道她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而且这样会让她很开心,于是告诉她:“接受吧。”

丽娟知道志业对基督教并不感兴趣,所以当他们受邀参加小组活动时,她告诉志业可以让她下车,她自己去。但志业并不放心让她一个人去,尤其是在她越来越虚弱的时候。

莫琳·盖有时会组织小组活动,她回忆说:“他会在我家花园里走来走去,或者在小组外坐一会儿。当她的病情发展到开始难以拿起杯子时,他会坐在她身旁。他是一位有爱、关心丽娟的丈夫。”

志业说:“我对基督教话题不感兴趣。我的英语不好,我也很难理解他们。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也懒得去理解。但学习结束后,他们会有团契。这个我喜欢,因为团契里通常会有好吃的。”

与基督同行

可以和其他人社交也是吸引其他男人加入这个小组的原因。米歇尔、一位名叫林国强(KC Lim)的医生和一位名叫杰夫·萨拉瓦纳(Jeff Saravana)的退休邮递员,他们是在与妻子一起参加的教会传福音活动中认识的。

米歇尔的儿子马西莫说:“我曾经问过我爸爸,‘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活动?’他回答说,‘因为我终于不再是唯一的一个了。我总是受邀参加小组活动,而我是唯一一位慕道友。我觉得自己成了众矢之的。人们会开这样的玩笑,‘总有一天我们会得到你!’或者‘主会在你身上作工!’但这一次,我和其他与我一样的人在一个小组里。’”

文杰带领大家学习了 1975 年由马来西亚国际读经会(Scripture Union)首次出版的《与基督同行:初信造就》(Going On with Christ: Studies for Young Christians)一书。这本书涵盖了基督信仰的基本知识,解释了圣父、圣子、圣灵、受洗和祷告等内容。

文杰说:“这些人很安静,全神贯注,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这四个人一直来。几个月后,杰夫接受了以基督为生命的主。他一直很好奇,也很开放,所以文杰对此并不感到惊讶。他表示:“我早有预感。”

可他对米歇尔却没有同样的期待。文杰评价说:“米歇尔是个很有自己主见的人。”作为一名国际商人,米歇尔在世界各地生活过。他聪明老练,对很多事情持质疑态度。他已经了解了基督信仰,莫琳已经和他谈论了 15 年,但他并不相信。

这让莫琳很难受。她说:“有时,牧师会叫我去和那些想嫁给非信徒的年轻姊妹谈谈。她们会说:‘他多好呀。他对信仰持开放态度,还让你来教会。’”

莫琳却告诉她们:“千万别嫁给非信徒。晚上躺在床上,看着他,你意识到如果他死了,他不会和你一起上天堂。这太痛苦了!他将下到地狱。当你听到关于财主请求亚伯拉罕打发拉撒路为他五个弟兄作见证的讲道时,对你来说,那会刺痛你心。你一个人去教会,看到别人都是一家人在一起聚会,丈夫和妻子互相凝视着对方,这让我感到受伤。你怎么能做这样的选择呢?”

在小组开始聚会大约八个月后,米歇尔让莫琳邀请文杰来吃早餐。吃完饭后,他们来到另一个房间私下交谈。20 分钟后,文杰出来了。

他说:“莫琳,你丈夫刚刚接受了基督。”

她目瞪口呆地看着他。

文杰告诉她:“我从没见过你哑口无言的样子。”

她说:“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当你期待已久的东西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时,你却难以置信。”

后来,她问米歇尔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心意。

他告诉她:“不是某节经文,不是某篇讲道,不是某次查经或更多的信息,而是我看到了真正的基督徒家庭。他们向我见证了基督信仰。它是如此可爱,触动了我的心,并且赢得了我。”

米歇尔并非从未见过基督徒。毕竟,他的妻子就是基督徒。多年来,莫琳在他们家举办了几十次查经聚会,米歇尔总是很乐意在查经班结束时进来吃点东西,聊聊天。他见识过基督信仰。

只是他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

教会社群

丽娟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但她的见证却一天比一天坚定。她让米歇尔想起了《哥林多后书》4 章 16-17 节的经文。

米歇尔告诉他的儿子马西莫:“我看到她日渐消瘦,但每次她在教会里都面带微笑。当她参加小组活动时,我能看到她的喜乐。这太奇怪了,因为当这种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时,你怎么能相信上帝是良善的呢?”

米歇尔看到这群人围绕在她身边,给她送食物,帮她照顾孩子,和她一起祷告。他们忠心而温柔的爱足以让他归主。

但志业不同,当他在小组里,帮助丽娟吃甜点或喝咖啡时,他告诉他们:“只有当基督医治我的妻子时,我才会信主。”

这是志业正在进行实验的一部分。当他第一次陪丽娟参加小组活动时,不论是英语还是宗教,都让他感到不自在。他不想让这个小组束缚他的自由思想。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参加这个小组,于是他问 16 岁的儿子尤金(Eugene)有什么想法。

尤金问他:“你相信上帝吗?”

志业回答道:“我不知道,我没看到什么上帝。”

尤金接着问:“你希望有上帝吗?一位良善的上帝。”

志业答道:“当然希望!为什么不呢?”

尤金继续问:“如果有人告诉你上帝存在,你会相信吗?如果不信,你可以挑战他,让他证明给你看。你可以开始像科学家那样思考。他们从自己相信的开始,即使别人还不相信。”

所以在一年多时间里,志业一直在试探上帝。他在等待一个神迹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祂的爱。

在等待的过程中,丽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志业表示,教会成员们“有时会来我家弹吉他、敬拜并为她祷告。我有亲兄弟姐妹,他们不会这样做。我有邻居,他们也不会这么做。但这些人会这样做。”

当丽娟虚弱得无法离开家时,小组成员来到她身边。他们一起为她庆祝生日,带去她需要的东西。他们为她祷告。而他的佛教徒朋友们,尽管他们多年来关系密切,却不会这样做。

马西莫说,这并不奇怪。“社会公益是佛教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很少是针对个人的。因此,你可以在他们的厨房得到帮助,但只有僧侣会为你祈祷,而且通常是在寺庙里为你祈祷,很少会在家里。”

文杰会定期会问志业是否准备好了接受基督,志业则会回答:“并没有。”之后有一天,志业告诉自己:“能不能给我一个充分的理由,我不应该接受基督。祂对人展现出了那么多的爱和关怀。祂是个骗子吗?祂对人做坏事了吗?祂是不是想欺骗我呢?”

他想不出一个充分的理由(去拒绝接受基督)。所以,当文杰接下来问他时,志业答道:“是的,我已经准备好接受基督了。”

他表示:“我妻子非常开心。”

后续

在杰夫、米歇尔和志业陆续信主后,国强也祷告接受了基督为主。后来加入慕道友小组的两位女士也是如此。

上帝并没有医治丽娟的身体。在志业得救后的几个月里,她躺在床上听志业为她播放赞美诗或圣经经文。当他不知道如何为她祷告时,她就教他,让孩子们在白板上写下祷告词让他念。

最后,她在医院住了几个星期。约瑟芬鼓励会做中餐的姊妹去为志业和孩子们做饭,因为他们都有“中国胃”。其他年轻且腿脚方便的姊妹负责接送孩子们上下学。还有成员辅导他们做作业。莫琳和其他人则轮流在医院陪伴丽娟,为她读圣经,轻声唱诗。丽娟于 2011 年 10 月逝世。

起初,志业的朋友们怀疑他是否做了决志祷告,让丽娟在临死前受到安慰。

莫琳说:“但他们大吃一惊。他一信主就变得很火热,就好像他一直在犹豫,但已经开始相信了一样。”

志业在主里成长,成为了海峡浸信会的执事,现在带领着自己的小组。后来,他与在教会里认识的一位姊妹再婚了。志业说:“我的孩子们可以看到我的转变。我和他们说话的时候变温柔了,并为他们祷告。”

志业给牧师的建议是:不要低估了小组。他说:“小组就像一个小型教会。信任是从那里建立起来的。”

与教会相比,小组也更加灵活和短暂。几年后,这个小组解散了。米歇尔和莫琳搬到吉隆坡,加入了梳邦再也第一浸信會(First Baptist Church Subang Jaya),开始向国际学生传福音。在 2020 年米歇尔去世之前,他们当中许多人都受洗归主了。

他们的儿子马西莫在父亲信主不久后也归主了。他现在带领着马来西亚福音城市网络(GCN),鼓励参与教会建立的人们不断尝试新的传福音方式。

他表示:“在我们所处的环境里,传福音方式的创新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向不同的人传福音。有效的、因地制宜的事工——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为特定的人群重新阐述福音。文杰看到了这样的需要,并试图做些什么。因此,我总是鼓励教会建立者尝试一些突破常规的事工方式。”


译:北落师门;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An Unequally Yoked Small Group.

Sarah Eekhoff Zylstra(沙拉·茨尔察)是福音联盟的资深作家,于西北大学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
标签
教会
传福音
小组
同负一轭
慕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