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德里第一位印度基督徒的非凡故事
2024-12-27
—— Arvind Balaram

最近,我在预备教神学课时,萌生了研究德里基督教历史的念头。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关于这个重要课题的资料竟如此匮乏。

在翻阅这些有限的史料时,我惊讶地发现,德里第一位受洗信主的基督徒是在 1852 年。也就是说,这是在基督教传入印度 1800 多年后才发生的!(据说是“怀疑的多马”把福音带到了印度——译注)换句话说,福音传播用了近两千年才抵达德里,这也意味着基督教在印度首都的历史相当短暂。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今德里已有约 60 万基督徒和数千间教会,这意味着在短短 170 年间,基督教在德里实现了惊人的发展。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德里第一位有记载的印度基督徒拉姆钱德拉(Ramchandra)的不平凡经历。他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数学家,更是 19 世纪“德里文艺复兴”(Delhi Renaissance)运动的重要领军人物。

为何印度教会历史如此重要

拉姆钱德拉堪称德里基督教的属灵领袖——从 1852 年他受洗入教,直到大约 30 年后离世,他一直是德里教会事实上的掌舵人。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德里基督教的奠基人。可惜的是,我在这里从事教会事工将近 20 年,却从未听人提起过这个名字!

正是在研究拉姆钱德拉的生平时,我才猛然醒悟:忽视历史研究,我们会错失多少宝贵的属灵遗产啊!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拉姆钱德拉不平凡的人生故事。不过,除了讲述他传奇的经历之外,我更希望能唤起印度基督徒同工们对我们本土基督教历史的关注。

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当下的处境,让我们以更开阔的视角,看清神在印度的作为,同时也能从先贤们的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如果不重视对前人的研究,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就会与我们失之交臂。

拉姆钱德拉的早年生活

1821 年,拉姆钱德拉出生在一个卡雅斯塔(Kayasth)种姓家庭。六兄弟中,他排行老大,父亲是德里地区的税务官,负责征收赋税。

拉姆钱德拉 10 岁那年,他在私塾读书时,父亲突然离世。为了抚养一家大小,母亲不得不变卖首饰和家中值钱的物件来维持生计。

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家人很快为他物色了一门亲事——让他迎娶一位来自富裕卡雅斯塔家族的女孩。那时的拉姆钱德拉年仅 12 岁,这桩婚事是由占星师根据双方的星盘推算后促成的。然而婚后他才发现,妻子是聋子。所幸她为人善良,十分贤惠。后来,两人共同抚养了三个女儿。

从求学到学术巅峰

拉姆钱德拉的求学之路始于德里政府英文学校。在那里,他度过了六年的学习时光,展现出过人的天赋。毕业后,他先是谋得一份文员工作。机缘巧合的是,当这所学校改制为德里学院时,他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奖学金,得以重返校园深造。1844 年学成后,母校破格聘请他担任教授。

此后的几年,是拉姆钱德拉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他和德里学院一起,成为了后人所称的“德里文艺复兴”运动的中流砥柱。在这一时期,西方的科学和数学知识逐渐融入乌尔都语(Urdu)教育体系,这极大推动了德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激发了当地的创新思维。

在这期间,拉姆钱德拉创办了两份乌尔都语期刊。他笔耕不辍,写作范围十分广泛:既有时事新闻、文学评论,也有科学论文、翻译连载,还配有精美的插图。

1850 年,拉姆钱德拉推出了他的数学著作《用代数解决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The Problem of Maxima and Minima, Solved by Algebra)。这本书起初在印度并未激起太大水花,但后来却得到了英国著名数学家奥古斯都·德·摩根(Augustus De Morgan)的高度赞誉。正是这部著作,加上德·摩根的大力推荐,让拉姆钱德拉的名字享誉国际学术界。

初识基督教

拉姆钱德拉与基督教的第一次接触,源于德里第一位外国传教士詹姆斯·汤普森(James Thompson)。汤普森曾送给他一些福音小册子,但当时的拉姆钱德拉对此毫无兴趣。那时的他深受西方科学思想影响,已经转向无神论,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各种宗教仪式都不以为然。

最初,拉姆钱德拉对基督教持两点质疑态度:第一,他认为,如果英国人真心信仰基督,就应该积极向他人传播信仰;第二,他觉得,就算承认上帝的存在,笼统地认可也就足够了,何必非要信奉某个特定的宗教呢?

1851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想法。当时一位学生邀请他参观圣詹姆斯教堂——这是当时德里仅有的两座教堂之一。虽然他只是出于好奇应邀同去,但这次看似平常的参观,却成为了改变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教堂里,拉姆钱德拉亲眼目睹了一群德高望重的英国人跪地祷告的场景。他后来在文章中回忆道,看到他们如此虔诚地敬拜上帝,内心突然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愿望,想要深入研读圣经。

德里的第一位基督徒

拉姆钱德拉开始研读新约,同时也阅读《古兰经》和《薄伽梵歌》的英译本。他还经常与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领袖们展开讨论。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他最终确信:唯有耶稣才能带来真正的救赎。

这个信仰的抉择却让拉姆钱德拉陷入了深深的矛盾:是悄悄地信仰基督,还是通过受洗公开表明信仰呢?他心里很清楚,一旦接受洗礼,就意味着将永远失去种姓身份,与家人的关系也会遭到严重破裂。更让他忧心的是,日后该如何为自己的女儿们找到合适的婚配对象。

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思索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拉姆钱德拉最终还是决定接受洗礼,公开自己的信仰。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定在了 1852 年 7 月 11 日。令人欣慰的是,在此之前,他已经成功带领了一位同属一个种姓的医生朋友——奇曼·拉尔(Chimman Lal)归信基督。

在那个特别的日子里,拉姆钱德拉和拉尔在圣詹姆斯教堂接受了洗礼。教堂内挤满了前来观礼的围观群众,他们都对这一幕充满好奇。据记载,当这两位出身高种姓的印度教徒公开宣告自己对基督的信仰时,整个德里城都轰动了。

德里的第一个基督徒群体

这位德里的第一位基督徒在接受洗礼后,遭到了家人和所在阶层的排斥。拉姆钱德拉的妻子被家人强行带走,夫妻被迫分离了整整九年,最终才得以重聚。

在 1857-58 年的印度民族起义期间,德里的大多数基督徒都遭遇不幸,其中包括奇曼·拉尔。所幸拉姆钱德拉及时逃到了德里郊外 15 公里的一个村庄。他在那里躲藏了一个月后,又转移到丛林中避难。

起义平息后,拉姆钱德拉重新召集了在德里幸存的少数信徒。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刚刚起步的教会才得以延续下来。

多年来,拉姆钱德拉引导了数十人皈依基督教,其中包括后来成为教会领袖的塔拉·钱德(Tara Chand)。据传,就连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赫·扎法尔(Bahadur Shah Zafar)也曾召见拉姆钱德拉,想要劝阻他改信基督教。然而这次召见反而让皇帝的一位侍从皈依了基督教。

后来,拉姆钱德拉成为了印度第一所工程学院——托马森土木工程学院(Thomaso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即现在的印度理工学院鲁尔基分校)的校长。之后,他又成为了帕蒂亚拉(Patiala)藩王的私人教师。直到 1880 年离世前,德里的基督教会一直将他视为精神领袖。

宝贵的属灵遗产

拉姆钱德拉的一生,值得所有印度基督徒铭记,尤其是我们德里的信徒。作为今天的印度基督徒,我们是站在这些信仰先驱和精神巨人的肩膀上前行的。如果我们忽视了这段历史,就会错失珍贵的历史视角和属灵激励。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印度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Remarkable Story of Delhi’s First Indian Christian

Arvind Balaram(阿文德·巴拉兰姆)是印度福音联盟的理事会成员之一,也是德里圣经团契古噶恩教会(Delhi Bible Fellowship Gurgaon Church)的主任牧师。他本科毕业于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后于美南浸信会神学院(SBTS)获得道学硕士学位。
标签
宣教
历史
见证
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