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他向美国福音派介绍了 C. S. 路易斯
2024-07-20
—— Justin Taylor

克莱德·基尔比(Clyde S. Kilby)于 1935 年加入惠顿大学(Wheaton College),当时他 33 岁,担任英语助教和男校学监。

1943 年,基尔比读到 C. S. 路易斯的新书《为什么要相信基督教》(The Case for Christianity),这本书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该书根据路易斯为英国广播公司做的两个系列广播节目改编而成,后来又被编入《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的前两部分。“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几乎从第一句话开始,我就感到有种深刻的东西触动了我的思想和心灵。”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发现了“某种深不见底的东西,他的观察深刻又独特,他用词精妙,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路易斯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基尔比。

之后,基尔比拜读了路易斯出的每一本书。将近十年后,1952 年 12 月,时任惠顿大学英语系主任的基尔比写信给路易斯,来年夏天他要去英国,届时是否能见他一面。两人在牛津大学抹大拉学院(Magdalen College)路易斯的房间里谈了一个小时,讨论的话题包括十六世纪的文学、艺术、文艺复兴。基尔比写道,“路易斯在所有的谈话中,都流露出幽默和真诚,和他交谈实在是一种享受。”

基尔比把路易斯介绍给福音派

路易斯的文学遗嘱执行人沃尔特·胡珀(Walter Hooper)回忆说:“那次会面之后,基尔比越加钦佩路易斯,他成为路易斯在美国的主要拥护者和捍卫者。基尔比对路易斯作品的判断非常正确,称他为‘路易斯研究院院长’和‘美国的路易斯帮教父’一点都不过分。他把路易斯介绍给了福音派基督徒,这方面他所做的工作比任何人都多。”

1952 年的见面是基尔比和路易斯唯一的一次面对面会谈,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们一直保持通信联系,直到 1962 年。(路易斯于 1963 年 11 月去世,离他 65 岁生日只差一周。)

1965 年,基尔比在惠顿建立了马里恩·E.韦德中心(Marion E. Wade Center),目的是收集并研究路易斯和淡墨会(Inklings)成员(尤其是欧文·巴菲尔德Owen Barfield、查尔斯·威廉姆斯Charles Williams和多萝西·L.塞耶斯Dorothy L. Sayers)的作品。

1966 年夏天,克莱德·基尔比再次前往牛津大学,他与托尔金有过短暂的书信往来,这次去牛津是为了会见已经 74 岁的托尔金。在这次旅行中,他还拜访了沃伦·汉密尔顿·路易斯(Warren Hamilton Lewis)少校——路易斯唯一的哥哥。基尔比请求在沃尼(沃伦的昵称)去世后,他可以接收路易斯的信件、手稿和个人物品。路易斯少校欣然同意,这些资料为韦德中心的路易斯收藏奠定了基础。(沃尼·路易斯于 1973 年去世)。

乐马可(Mark Noll)指出,“基尔比为宣传这些英国作家的作品所做的努力,也许在不知不觉中,稍许改变了一些美国福音派的特征。‘他’向基要主义者和福音派教徒普及了路易斯,并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大众也对路易斯有所了解。”

基尔比对路易斯的研究

基尔比是最早将路易斯的作品作为严肃文学研究对象的美国人之一。

  • 1964 年,路易斯逝世后的第二年,基尔比出版了对路易斯思想进行批判性研究的著作《C. S. 路易斯的基督教世界》(The Christian World of C. S. Lewis),这本书属于第一批对路易斯开展研究的作品。(再早些对美国人介绍路易斯的文章包括查尔斯·布雷迪(Charles Brady)1944 年在《美国耶稣会》(Jesuit America)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以及查德·沃尔什(Chad Walsh)1946 年发表的文章《C.S.Lewis:路易斯:怀疑论者的使徒 》(C. S. Lewis: Apostle to the Skeptics)一文,该文于 1949 年出版了同名书籍)。
  • 1967 年,基尔比收集并编辑了《给一位美国女士的信》(Letters to an American Lady),其中收录了路易斯与一位名叫玛丽·谢尔本(Mary Shelburne)的女士从 1950 年到 1963 年期间的通信。
  • 1969 年,基尔比编辑了一本按主题编排的路易斯文选《觉醒的心灵》(A Mind Awake)。
  • 1973 年,基尔比与他人合著了《C. S. 路易斯:他世界的意象》(C. S. Lewis: Images of His World)一书,这本图册包含许多补充说明和描述。
  • 十年后,基尔比撰写了《C.S.路易斯小说中的救赎形象》( Images of Salvation in the Fiction of C. S. Lewis)一书。
  • 他的最后一个项目是与他人合编了《沃尼·路易斯日记》 ,该书于1983 年出版。
  • 最近,韦德中心出版了基尔比的遗作散文集,名为《奇迹之井:C.S.路易斯、托尔金和淡墨会》(A Well of Wonder: C.S. Lewis, J.R.R. Tolkien, and the Inklings.)。

基尔比对两名学生的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基尔比的众多学生里,有两个都是文学专业的,一个是乐马可,一个是约翰·派博。乐马可后来成为福音派最有影响力、也最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学家之一;派博则是福音派最著名的牧师和神学家之一。他们两人在惠顿的最后一年一起上了基尔比的毕业设计课。

乐马可评论了基尔比的诗歌创作方法:

基尔比热爱文学,他相信想象力的作用,也可以大段大段地引用华兹华斯(Wordswort)的话。最重要的是,他非常想改变惠顿大学那些基要主义者的观念,让他们不再认为诗歌是装饰品,或者只是讲道最后的补充说明。基尔比认为,诗歌就是生命,而且不仅是生命,还是基督徒的生命。我隐隐约约地察觉到这一点,基尔比的这句话让我开了窍。我知道我喜欢诗歌,但我从未将两者联系起来。

虽然乐马可以其历史作品而闻名,但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他默默地在各种杂志上发表了约 30 首诗歌, 1997 年贝克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恩典的季节》( Seasons of Grace)的诗集。

约翰还在读大学时,在日记里写道,

基尔比也许是我遇到过的最伟大的老师——他让我懂得了如何生活。

派博这样描写基尔比对他的影响:

有些东西你熟视无睹,但是当有人突然让你看到它新的一面时,这绝对是一场革命。基尔比是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我几乎不知道他对政治、心理、神学方面的看法。这是因为他看待世界,谈论世界的方式是如此不同。他如此敏锐,能感受到世界的奇异美妙。他预备了我的灵魂,几年后我在神学院学习时看到了神的愿景,这与他的教育绝对分不开。

派博本人也写过几本诗集,其中一些是他在明尼阿波利斯市伯利恒浸信会(Bethlehem Baptist Church)牧会时,每年降临节期间发表的圣经诗歌。

1976 年,距离退休还有四年、离世十年前,基尔比在明尼阿波利斯第一圣约教会(First Covenant Church)发表了题为《心理健康的十大决心》(Ten Resolutions for Mental Health)的演讲。时任圣保罗伯特利学院(Bethel College)圣经研究教授的约翰·派博也出席了这次演讲。基尔比教导学生敬畏神,处处看到神创造的世界之美妙,他自己也活出了这个样式。这篇提纲让我们稍许领略到了基尔比所倡导的人生是怎样一副图画。

演讲的结尾是这样的:

即使是我错了,我也要用我的生命打赌,假设这个世界并不愚蠢,也不是由一个缺席的房东所管理的。今天,就在这一天,宇宙的画布又添上了一笔。到时我将欣喜地看到,这是那位称自己是阿拉法和俄梅戛的伟大设计师的手笔。

基尔比确实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不仅向美国福音派读者介绍并阐释了路易斯、托尔金、淡墨会的作品,而且还影响了两位年轻的大学生,日后这两位学生为福音派世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资源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Man Who Introduced American Evangelicals to C. S. Lewis

Justin Taylor(贾斯汀·泰勒)是十架之路出版社(Crossway)的高级副总裁,曾出版过多本书籍,同时他也是“两界之间”(Between Two Worlds)与“福音派历史学”(Evangelical History)这两个博客的博主。
标签
C. S. 路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