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先生,你好!》(Roman J. Israel, Esq.)的剧情概要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像是一部政治主题电影而不是宗教主题电影。
在这部影片中,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主角罗曼先生是一个习惯于幕后工作的律师,他一直致力于为反对检方对控辩交易的误用和滥用做些基础工作,以便发起集体诉讼。然而,当他的合作伙伴去世以后,罗曼先生无法适应直接面对现代法律诉讼的工作。虽然罗曼先生深信他的行动有社会和政治的正当性,但是宗教信仰并不是他寻求公义的主要动机。
但是在影片开头,有这样一行字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比我们做过的最糟糕的事情要伟大。”毫无疑问,作为主角的人权律师最后做了一件非常非常糟糕的事情,也断送了自己的生命。罗曼先生在道德上的妥协是否让他重新思考他对人性过高的估计呢?这部电影是否要我们赞同罗曼先生的观点呢?
在电影结束之前,罗曼先生两次宣告说:“让我们彼此饶恕对方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这句话很令人动情,但这是基督徒的观点吗?
丹泽尔·华盛顿所扮演的这位罗曼先生的全名,也是这部电影的英文标题:《罗曼 J. 以色列先生》(Roman J. Israel, Esq.)。这姓名就暗示了这位律师所代表的两种彼此对抗的价值观:罗马的价值观,体现在我们的民法原则上;以及以色列的价值观,体现在宗教信仰上。那么“J.”是什么意思呢?或者是想侧面表示一个在律法和恩典之间架起的桥梁?既是作者又是导演的丹·吉尔罗伊(Dan Gilroy)开玩笑说这只是指Jif牌的花生酱。
在接受一家福音派媒体采访的时候,吉尔罗伊同意说对罗曼先生而言,“法律就是他的信仰”,而影片中的罗曼先生则在经历一个“属灵的分裂”。吉尔罗伊花了很多时间分享角色的内在信仰危机,却没有提及自己的信仰。而在同一个访谈中,演员丹泽尔·华盛顿则称吉尔罗伊是他拍片时的“祷告伙伴”,并且坚称说“我们知道我们是为谁在拍片。”
罗曼先生也知道自己在为谁工作——无论是从法律上而言还是从属灵上而言。罗曼先生总是清晰、甚至有点强迫症地想要分别善恶对错。他超强的记忆力——他能直接大段背诵刑法典——给他的同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他又和那些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财富的同事们不同,他用自己的知识为弱势群体而抗争。他也像宗教信徒一样,当他信赖的司法系统出现差错、司法官员滥用权力或者发生漏洞的时候,他就感到不知所措。
但最后,罗曼先生被无情旋转运作的系统击垮了。他有非常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但他自己又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有一天他终于厌倦了“总是为不知感恩的人做不可能的事”,他最后利用自己作为律师的特权,将获得的凶手信息卖给了悬赏追人的受害者家属并为自己换取巨额酬金。影片的后半部分就是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的:罗曼先生违反了法律、违背了自己的良心,我们作为观众该怎么看待?
当丹泽尔·华盛顿和吉尔罗伊合作设计了罗曼先生这个角色,并且都认为罗曼先生在影片中经历了一个特别的属灵历程时,他们对这一历程的含义和重要性是持不同视角的。
吉尔罗伊强调的是罗曼先生的主张,罗曼先生认为自己可以饶恕自己。吉尔罗伊认为,这意味着罗曼必须(也的确)超越地上的法庭。而丹泽尔·华盛顿则在访谈中自陈罗曼先生的自我饶恕“令我感到困扰”,他不断地问导演吉尔罗伊:“这个故事中的上帝在哪里?……我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丹泽尔·华盛顿的父亲是五旬宗牧师,他也是好莱坞最敢于表达信仰的基督徒,对他来说,罗曼先生的内在危机不是地上法庭与天上法庭之间的分歧,而是“法律”和“信仰”之间的分歧。华盛顿提到一个关键场景,就是罗曼先生在海水中跋涉行进,华盛顿认为这一幕是要表达罗曼先生从头脑中的信仰向与至高者联合之间的转变。华盛顿指出,“他就是旧约圣经。”
华盛顿在访谈中提到,他挣扎于剧本中罗曼先生的自我饶恕(他说:“你不能自己给自己赦免。”),但他也并不认为罗曼先生就是法利赛人。华盛顿在访谈中也提到了代赎,他说他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已经尽了自己的力”,而一个用新约视角看待这个故事的人应当相信神能“带他回家。”
这是不是说“爱必赢”?是不是说“彼此饶恕对方的愚蠢”能代替圣经所要求的悔改和罪得赦免?当我们面对公众表达观点、讲到我们会如何受审判的时候,我们所用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基督徒会赞同丹泽尔·华盛顿对于影片中“自我饶恕”的不理解。也有人可能会在看了电影的结尾后,认为影片在主张一种“靠行为得救”:罗曼先生一定会被上帝饶恕,因为他做的好事远比最后这件坏事多。也有的人会把丹泽尔·华盛顿所说的“他已经尽力了”看作是罗曼先生的悔改。或许有基督徒会认为,罗曼先生所说的“自我饶恕”只是指我们应当接受和内化神给我们的饶恕,以从自我责备中得自由。
基督徒在解读《罗曼先生,你好!》时可能会带出不同的观点,但是看到好莱坞能够拍出这样一部影片,激发这样的讨论、引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是令人激动的。
译:谢昉;校: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