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每周都会去主日学校,每年暑假也都参加圣经学校。在那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些生动有趣的宣教士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比如贾艾梅(Amy Carmichael)、艾达·斯库德(Ida Scudder)、潘迪塔·拉玛拜(Pandita Ramabai)等。
我总是怀着敬畏的心情聆听她们充满勇气与热情的故事。这些女性以服侍耶稣、传播福音为毕生使命,为了在宣教领域开展开创性的工作,她们甘愿离开舒适的家园,付出巨大的个人代价。
然而,当我长大步入社会后,却经常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圣经是一本带有性别歧视、父权制和厌女倾向的书,说它贬低女性、认为女性低人一等,而且一直在延续那些陈旧的性别角色观念。
更令人遗憾的是,我在教会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态度和做法。这些观念照搬了主流社会文化,视姊妹为二等公民。
感谢神的恩典,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做法和态度并不代表圣经对男女的真实观点。尽管男女在设计上有所不同,但神赋予了他们同等的本质、价值、地位和尊严。祂按自己的形象造了男女,并召唤他们携手完成他的使命(创 1:26-28;腓 4:3)。
这种矛盾促使我重新研读圣经。在重读福音书时,我发现了一位真实的神——祂看顾、重视、寻找、教导、呼召女性,培养她们成为门徒,并差遣她们完成祂的使命。耶稣对待女性的方式,不仅打破了一世纪的人为文化成见和藩篱,就连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来也十分超前。
耶稣与女性互动的方式不但十分美好,而且还超越了当时的文化。在福音书中,最打动我的故事是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的故事。
在与撒玛利亚妇人的相遇中,耶稣打破了当时所有的文化、社会、道德和宗教规范。这次相遇并非偶然,而是神的精心安排。耶稣从犹太启程返回加利利,特意选择经过撒玛利亚。因为路途劳顿,祂在雅各井旁歇息,看起来就像是在等待那位妇人的出现。
当这位妇人来到井边时,耶稣向她要水喝。祂主动提出的这个请求让她大为震惊。她甚至情不自禁地说道:“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这种情况太过反常,以至于福音书作者不得不专门解释说:“因为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向来没有来往。”(约 4:9)
在那个年代,犹太人认为与撒玛利亚人接触就会沾染不洁。尤其是撒玛利亚的妇女,在他们眼中更是始终处于礼仪不洁的状态。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耶稣难道不知道向她要水喝会使自己变得不洁净吗?
耶稣向她要水喝,同时也巧妙地用“水”作为比喻来向她显明自己的身份。在这次相遇中,祂做了一件在福音书中极为少见的事情——祂向一个女人启示自己就是弥赛亚。
当时的拉比们都教导说不要与女人长时间交谈。他们认为,在公共场合与女人说话纯属浪费时间,就算对方是自己的妻子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男人应该把这些时间用来钻研圣经。
因此,当门徒们回来看到耶稣正在和一个妇人谈话时,他们感到无比惊讶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他们没有开口询问,但福音书作者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门徒就希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只是没有人说:‘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约 4:27)
在《从女性视角看耶稣》(Jesus Through the Eyes of Women)一书中,丽贝卡·麦克劳林(Rebecca McLaughlin)这样写道:“在福音书所记载的对话中,耶稣最长的一次私下谈话,竟然是和一位所有犹太男人都会竭力避开的女性。在《约翰福音》中,她是第一个被耶稣明确启示祂就是基督的人。而按照当时的社会规范,一位受人尊敬的拉比是绝对不该与这样的女子单独相处的。”
如今,印度的教会也有机会像耶稣一样,突破文化、社会、宗教和道德的重重障碍。我们可以坦然效法祂的榜样,以同样的态度去重视并接纳印度教会中的姊妹们。
在井边的这番对话中,话题多次转折。耶稣忽然将谈话从活水转到了她的个人生活,但祂这样做并非要让她蒙羞或是定她的罪。
当耶稣请她去叫丈夫来(约 4:16),并不是说没有丈夫或男性亲属在场祂就不能继续谈话。
恰恰相反,祂是要用温柔的方式让她明白,祂认识她、看顾她。祂要让她知道,即便是那些她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祂都了然于心。祂要给她的,是任何丈夫都无法给予的——她内心深处对更新的渴望。
这位撒马利亚妇人很快就意识到耶稣以超自然的方式洞悉了她的一生。祂不仅知道她的过去(有过五个丈夫),还知道她的现状(正与一个不是丈夫的男人同居)——这样的洞察力只有先知才会具备。
她赶紧把话题转向了敬拜的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她不愿继续谈论耶稣所引导的话题,想要转移注意力。
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她发现祂是一位先知,甚至可能就是那位先知,所以真心想请教一个神学问题。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她的提问都显示出她对当时的神学辩论和撒玛利亚人的经文有相当的了解。
耶稣没有因为对方是女性就不深入讨论问题。相反,祂顺着她的话题,展开了一场关于敬拜之道的深刻而美好的讨论。耶稣向她启示了神的本质和真实敬拜的性质:“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 4:24)
这句美好的真理常常被我们引用。想一想,如此宝贵的启示竟是耶稣在与一位妇女谈话时赐下的,这是何等奇妙啊!
教会领袖们往往忽视了姊妹们在神学培训和门徒训练中的需要。然而耶稣并非只与门徒讨论神学问题。福音书多次记载了祂与马利亚、马大、抹大拉的马利亚等人进行深入的交谈(路 10:38-42;约 11:21-27,20:11-18)。
与耶稣的这次相遇彻底改变了这位撒玛利亚妇人,使她成为向本族人作见证的使者。她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约 4:29)
她成为了新约圣经中最早的传道者之一。她的见证既真实感人——“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又指向基督——“莫非这就是基督吗?”因着她的见证,许多撒玛利亚人都从城里涌出来,要寻见耶稣。
耶稣借此良机教导门徒祂使命的紧迫性。祂呼吁他们举目观看眼前已经成熟的庄稼:“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约 4:35)
祂让门徒们看那已经成熟的庄稼——那些正在过来找他们的撒玛利亚人。这些人之所以前来寻找耶稣,正是因为那位撒玛利亚妇人的见证起了关键作用。
可惜的是,教会常常没有让姊妹们真正参与事奉。他们把姊妹视为配角,人为地将事奉分成两个等级:弟兄们从事“正经”的事奉,而姊妹们只是在旁打下手。但神所赐的创造使命和大使命,本是要男女携手共同完成的。
按照神的美意,弟兄姊妹应当彼此配搭,各自都能为事奉带来独特的价值。所以,过分强调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会影响使命的完满实现。
虽然我提到了一些著名女宣教士的故事,但回应耶稣呼召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纵观教会历史,无数鲜为人知的姊妹们都曾是神国事工的中流砥柱,她们世世代代都在默默地为建造神的国度献上自己。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面孔——我们的母亲、祖母、妻子、姐妹、姑姨、老师,还有教会中的同工和带领者,更不用说那些无名无姓、默默耕耘的姊妹们了。
在耶稣的跟随者中,有许多姊妹们一直在忠心地参与各样事工:祷告、门训、教导儿女、传扬福音、植堂、服侍穷人、关怀弱势群体、医治病人等等。
许多姊妹在事奉中遭遇反对,经历偏见,忍受那些把她们视为次等人的不敬虔态度。但她们依然坚定前行,因为在圣经中,她们遇见了那位看顾她们、珍视她们、爱她们、拣选她们、呼召她们的神。
正如潘迪塔·拉玛拜(Pandita Ramabai)所说:“圣经告诉我,神并不等我配得祂的爱,而是将祂的爱白白地浇灌在我身上。圣经也说,在基督里并不分男女……这是何等美好,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对我这个生在印度婆罗门家庭的女子来说,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在那里,人们认为像我这样的女子毫无指望。但圣经宣告说,基督并没有把这极大的救恩局限于某个种姓或性别。”
如今,耶稣仍在呼召姊妹们参与事奉。愿我们的教会能够成为一片沃土,让姊妹们在其中茁壮成长。这样,弟兄姊妹们就能够真正携手同行,一同彰显神的形象,共同拓展神的国度。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印度福音联盟英文网站:Jesus and Women in the Indian 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