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长期以来,教会从国际宣教事迹中获益良多。为此,我们推出“缅怀伟大宣教士”系列专栏,重点介绍那些至今仍鼓舞着我们的经典宣教士传记。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1834)和塞兰坡(Serampore)宣教团的圣经翻译成就令世人惊叹,但真正堪称翻译大家的,是亨利·马丁(Henry Martyn,1781-1812)。马丁毕业于剑桥大学,精通圣经语言、古典语言和数学。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仅用不到六年的时间,就在印度和波斯完成了新约圣经的乌尔都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三个译本。
1923 年,康斯坦斯·帕德威克(Constance Padwick,1886-1968)出版了《亨利·马丁:信仰的见证者》(Henry Martyn: Confessor of the Faith)一书。帕德威克是英国圣公会差会的宣教士,在阿拉伯世界宣教多年。虽然在 20 世纪之前已有四本马丁传记问世,但那些作品带有浓厚的颂扬色彩,几近圣徒传记的写作风格。
在马丁去世一个世纪后,帕德威克以一位长期服事在穆斯林世界的宣教士的视角,采用更为客观冷静的笔触重新讲述了他的故事。此前,她还写过一本关于同事威廉·亨利·坦普尔·盖尔德纳(William Henry Temple Gairdner)的传记。作为一位重视历史反思的作者,她认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能为当代宣教事业提供重要启发。那么,通过帕德威克的叙述,我们能从马丁的一生中学到哪些宝贵的传教经验呢?
《亨利·马丁:信仰的见证者》
康斯坦斯·帕德威克 著
本书在出版时并未给宣教史研究者带来太多新的史料。正如作者自己也承认的那样,关于这位 19 世纪初期在印度和波斯传教的伟大传教士亨利·马丁的传记已有多部。
但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力求真实准确地还原马丁的一生,客观评价他在宣教史上的深远影响,特别是他那堪称奇迹的成就——将新约圣经翻译成乌尔都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三种文字。
被遗忘的书籍(Forgotten Books),276 页
马丁前往印度时,并非以传统宣教士的身份前往,而是以一个“身份特殊”的宗教人员去的。他原本计划加入英国圣公会差会,但因父亲的遗产遭受损失,加上需要照顾年幼的妹妹,他最终接受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随行牧师职位。
作为随行牧师,马丁的主要职责是为英语区的外籍人员提供宗教服务。不过,这个职位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当地印度人。他不仅为讲乌尔都语的妇女和乞丐组织宗教活动,还创办了一所扫盲学校。更令人欣喜的是,牧师的工作让他能够投入充足的时间从事自己最热爱的事业——圣经翻译。他与一位同事共同规划了一个极具开创性的项目:同时将圣经翻译成三种关联语言,即乌尔都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
在印度的迪纳普尔(Dinapore)和坎普尔(Cawnpore),马丁一边履行牧师职责,一边亲自负责乌尔都语的翻译工作。到 1810 年,他完成了乌尔都语新约圣经的翻译,该译本随后于 1814 年正式出版。
与此同时,他还担任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译本的总监,统筹管理着一个专业顾问团队。在收到初步反馈后,马丁对阿拉伯语译本的质量产生了担忧,于是专门邀请阿拉伯学者进行审核。在获得学者们的认可后,这个译本最终于 1816 年付梓。而马丁团队最引以为傲的成就,莫过于他们只用了短短 34 个月就完成的波斯语新约圣经译本,该译本于 1815 年出版问世。
在 19 世纪众多传教士和翻译家中,马丁堪称翘楚。他在圣经语言领域的造诣最深,掌握东方语言的天赋也最为出众。尽管他十分敬仰威廉·克理和塞兰坡宣教团,并与他们保持合作关系,但凭借天生的语言禀赋和专业训练,马丁的成就更胜一筹。
马丁对工作的执着和热忱令人钦佩。无论是在海上航行期间,还是在印度和波斯炎热的气候下工作,他都坚持着严格的学习和翻译计划。他带领翻译团队孜孜不倦地工作,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始终追求极致的准确性。在他看来,研究工作是一种能让心灵焕发活力的灵修。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研究从不令我感到疲惫。”(229 页)
在从事翻译和护教工作时,马丁坚持深入研究原始文献,如古兰经和穆斯林神学家的著作。他经常与穆斯林学者展开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作为一位满怀宣教使命的学者,马丁倾注全部热情,致力于为讲乌尔都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人们呈现一个准确而优美的圣经译本。
从个人喜好而言,虽然马丁更喜欢平静的祈祷和学习生活,但他始终践行着现代人所说的“道成肉身”式宣教理念。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多艘船只的随行牧师,他热心服务每一位船员和水手。在印度时期,他把家门向英国士兵和印度人敞开,组织圣经研习会和礼拜活动。在语言学习方面,马丁也不局限于书本。除了钻研语法书和文献,他还通过与印度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日常交往来提升语言水平。
马丁很好客,经常邀请访客到他家来。在他的客厅里,经常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拜访者:既有穆斯林学者,也有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的神父,还有穆斯林和基督教的翻译助手。因为他经常邀请印度人到访,英国社区的人便戏称他为“黑人的牧师”。(243 页)
即便在与穆斯林进行教义辩论时,马丁也始终保持着基督般的恩慈与怜悯之心。他以充满亲和力的方式传播福音,与穆斯林朋友之间逐渐建立起真挚的情谊。马丁坚信,让穆斯林归向基督的不是辩论的力量,而是爱的感召。正如他所说,他对这些灵魂怀有“温柔的关切”。(205 页)
通过帕德威克的传记,我们看到,尽管马丁才华横溢、成就斐然,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当他启程前往印度时,不得不与深爱的莉迪娅·格伦费尔(Lydia Grenfell)分别。因为莉迪娅当时还没有做好随他前往印度的准备,这让马丁倍感孤独。在他留下的日记和书信中,常常流露出对她深深的思念之情。
作为一个自称“纯粹的学者”的人,马丁在与英国侨民和贫苦印度人交往时也遇到不少困难。他觉得为士兵和水手提供牧养服务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129 页)尽管他更愿意躲在房间里读书,却不得不走出舒适圈,说着乌尔都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与当地人交流。
出发前往印度之前,朋友们因担心他孱弱的身体而极力劝阻。在印度期间,他就经常在海上旅行中饱受疾病困扰。即使在患上肺结核、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奔波于波斯各地,与当地学者一起审核和检查译文。在从波斯到伊斯坦布尔 1500 英里的骑行途中,马丁最终于 1812 年 10 月 16 日在土耳其托卡特去世,年仅 31 岁。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让我为神燃尽此生。”
亨利·马丁的一生为全球基督教会树立了许多值得效仿的典范。
当今时代,我们在继续派遣职业宣教士环球布道的同时,也应该肯定那些通过商业、非营利组织等其他途径前往各国,在不同领域为基督作见证的人们。
如同马丁一样,知识分子也应当在全球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热情,彰显神的荣耀:神学家可以投身神学教育事业,各学科的教授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大学任教,医疗专家和研究人员可以在诊所和医院工作,国际律师则可以致力于促进宗教自由和人权事业的发展。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还可以效仿马丁的价值观,在他们寄居的异乡实践好客之道。
马丁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在何处,神的子民总会面临诸多考验,包括健康方面的挑战。但我们应当怀着坚定的信念继续服事,时刻依靠神的力量。正如马丁所言,我们要像燃烧的蜡烛那样,甘愿为神燃尽自我,为大使命献出全部。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Burning Out for God: Lessons from Henry Mart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