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如何像一样保罗问候他人?
2025-03-21
—— Kristine Nethers

教堂的入口,不只是一个供人进出的通道。在这里,福音的友谊开始萌芽,无论是初来的访客,还是经常来的会众,都能感受到真诚的欢迎、了解和关爱。

在教会的人际互动中,问候扮演着重要角色。接待同工在门口的迎接固然不可或缺,但基督里的弟兄姐妹们每个主日彼此间的问候同样值得关注。那么,这些问候应该是什么样呢?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 16 章中的个人问候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这封写给第一世纪罗马教会的书信末尾,他向大约 27 位弟兄姐妹致以问候。这些问候不仅生动展现了他如何将《罗马书》第 1 至 15 章中的福音真理活出来,也为现今教会如何建立以福音为中心的群体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效法保罗的问候方式,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一、叫出对方的名字

在保罗的书信末尾,他特意写下了 27 个人的名字向他们问候,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这些具体的问候表明了他“切切想见”这些人(罗 1:11)的心意,也显明这些人常在他的祷告中(第 10 节)。保罗并非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神学家,也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使徒,他是一个真实关爱众人的仆人。他多么渴望能与他们当面相见啊!正因如此,他在信的开头感叹说:“我屡次定意往你们那里去,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第 13 节)。

从他充满感情的称呼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的真挚情谊。他称以拜尼土、暗伯利、士大古和彼息氏为“亲爱的”(罗 16:5、8、9、12),称非比为“”(第 1 节),称希罗天、安多尼古和犹尼亚为“亲属”(第 7、11 节),更是把鲁孚的母亲视为“我的母亲”(第 13 节)。此外,他还问候了亚逊其土、弗勒干、黑米、八罗巴、黑马,“并与他们在一处的众弟兄”(第 14 节)。

保罗的转变生动地见证了福音改变生命的大能。他从前是一个“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的人(徒 9:1),如今却能以如此温情脉脉的笔触,向远在罗马的教会写下 27 个充满亲情的问候。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无论是在教会门厅里,还是在主日敬拜时,或是在家庭小组中,我们彼此问候的方式都应当能够彰显福音的大能,显明我们在基督里已经成为一家人。

因此,我们要特意花时间用名字问候其他的弟兄姊妹——这也是使徒约翰所肯定的美好行为(约叁 15)——尤其要多去关心那些不在我们日常交往圈子里的人。不妨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个主日至少记住一个新朋友的名字,并在下周见面时主动用名字问候他们。

作为教会接待同工,我发现那些第二次、第三次来教会时就被人记住名字的新朋友,往往更愿意继续来教会。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都渴望去一个有人记得自己、接纳自己的地方。

第二、彼此尊重

保罗特别尊重百基拉和亚居拉这对夫妇,因为他们曾“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第 4 节)。他还称赞马利亚的辛勤劳苦(第 6 节),同样也称赞土非拿氏、土富撒氏和彼息氏的付出(第 12 节)。对于那位将这封信从哥林多城带到罗马城的非比,保罗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她“素来帮助许多人,也帮助了我”(第 2 节)。

保罗通过具体细致地表达对个人的敬意,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感恩之情,更是让每位信徒都能看到自己的服侍、接待或友爱是如何推动福音事工的。这样的称赞无疑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常常鼓励各处教会要建立互相尊重的氛围,让弟兄姊妹们常常彼此激励(罗 12:10;林前 12:16;帖前 5:11;弗 4:29)。

因此,我们也当以快乐的心热情地尊重他人:“恭敬人,要彼此推让”(罗 12:10)。要记得去鼓励那些在后台默默服侍的同工,或是那些聚会结束后主动留下来为他人代祷的弟兄姊妹。每一个人都当受到尊重,也都需要被尊重。要知道,尊重他人并不是领袖的专利,也不必非要在台上拿着话筒才能表达。恰恰相反,最真挚的尊重往往发生在儿童主日学的教室里、教会门厅的问候中,或是小组聚会时的交谈里。

彼此尊重需要刻意操练,因为这并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做到的事。前不久,我们教会的服侍团队在晨祷会上做了一个两两互相鼓励的操练。有位刚来教会不久、在后勤部门服侍的弟兄分享说,他从来没有被人这样真诚地肯定过。这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就是在那个主日早晨,通过一位主内弟兄的诚挚鼓励,他对神的爱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更愿意融入教会这个大家庭。

当我们懂得彼此尊重的时候,神就在我们中间得着荣耀。

第三、以合宜的方式彼此问安

保罗在结束对罗马信徒的问候时,特别嘱咐他们要“亲嘴问安”(罗 16:16)。学者罗伯特·班克斯(Robert J. Banks)解释说,在当时的希腊和东方社会中,亲嘴问安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交礼仪,尤其是在亲朋好友之间,或是在待客时。保罗要求信徒们以亲嘴问安,其实是在提醒罗马教会的弟兄姊妹:既然在基督里已经成为一家人,就该以家人的方式彼此相待。

从保罗所问候的这 27 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教会的组成非常丰富:有弟兄有姊妹、有犹太人有外邦人、有奴仆有自由人、有使徒有执事、有富人有穷人、有属灵成熟者也有初信者。要知道,在基督教会兴起之前,这些人是绝不可能坐在一起相交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互不来往,奴仆和主人各安本分,富人和穷人更是形同陌路。但福音的大能却完全改变了这一切。

今天,除非你身处像法国这样习惯以贴面礼问候的文化中,不然“亲嘴问安”可能并不太合适。不过,既然我们都是一家人,就应当用亲切温暖的方式表达问候。要记得与人交谈时要真诚地注视对方,脸上带着笑容。根据不同场合,可以选择握手、碰拳,或是给对方一个温暖的“基督徒式侧抱”。

如果要问候坐轮椅的弟兄姊妹,最好是找把椅子坐下来,和他们保持同样的视线高度交谈。要问候小朋友时,不妨蹲下身来,平视着他们的眼睛,亲切地问问他们叫什么名字。要特别留意去问候教会的新朋友,主动关心那些独自一人的弟兄姊妹。让我们像对待亲人一样彼此问候吧,因为在基督里,我们原本就是一家人。

憧憬最终的相聚

保罗思念罗马教会的圣徒们多年,当他终于到达罗马时,一定热切地向众人问安,或许还有许多温暖的拥抱。让我们一同想象那感人的相聚场景吧。

想象保罗来到亚居拉和百基拉的家中,教会的弟兄姊妹们都欢欢喜喜地聚在那里。想象他再次见到鲁孚的母亲时,他们共进晚餐,畅叙主恩的温馨时刻。想象非比绘声绘色地向保罗讲述她如何小心保管这封信,一路乘船辗转到罗马的经历。想象保罗欣慰地看到以拜尼土在信仰里的长进,由衷地为他感恩。想象拿其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认真地朗读着保罗的书信,迫切地向他请教因信称义的真理。

然而,更让我们心驰神往的,是将来那个最荣耀的相聚。想象有一天,主耶稣基督会亲切地呼唤你的名字。想象你将与《罗马书》16 章中提到的这些弟兄姊妹相见,与历世历代、万国万邦所有的信徒一同欢聚。那将是何等欢喜的时刻!愿这美好的盼望激励我们,在每个主日相聚的时候,都能以更深的爱意去问候每一位弟兄姊妹。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How (and Why) to Greet like Paul.

Kristine Nethers(克里斯汀·内瑟斯)斯坦福大学文学硕士。是加利福尼亚州布雷亚市南地教会(Southlands Church)的成员,并在该教会担任妇女事工主任。她同时是拜欧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塔尔博特神学院(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的博士生,并在希望国际大学(Hop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担任兼职历史教授。
标签
友谊
团契
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