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教会有了唱诗歌的传统以来,人们一直在调整着诗歌的歌词。一般来说,这是为了修改这首歌曲想要反映的神学。显然,这样做并不像删改圣经经文那样令人反感。但是,修改圣诗歌词带来的争议仍然有可能成为全国性新闻,例如,美国长老会(PC USA)曾经打算修改盖蒂夫妇的诗歌《唯有基督》("In Christ Alone"),他们想要把第二段歌词中的“直至牺牲挂于十架,挽回神怒甘受刑罚”("Till on that cross as Jesus died/the wrath of God was satisfied")改为“直至牺牲挂于十架,神的慈爱显为至大”,以软化神的愤怒这一神学概念。
我正在围绕着第二次大觉醒开展研究,希望能够写出一本专著来。我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大约在1801年左右,肯恩岭(Cane Ridge,肯塔基州)发生了一系列教会复兴,这些奋兴会上都喜欢用约瑟夫·哈特(Joseph Hart)的赞美诗邀请人作出跟随基督的决定。约瑟夫·哈特是17世纪中期伦敦的加尔文主义牧师和赞美诗作者,他最出名的诗歌就是写于1759年的《劝人就主》("Come Ye Sinners, Poor and Wretched"),我们可能非常熟悉这首诗歌的第一句歌词:“苦恼罪人,请你前来,贫乏软弱伤遍体”("Come, ye sinners, poor and needy, weak and wounded, sick and sore",中文译词见《普天颂赞》第586首)。然而,作者其实写下的是“可恨罪人,请你前来”("Come, ye sinners, poor and wretched")。歌词的这一变化似乎发生在19世纪初。
到目前为止,我发现最早的歌词修改发生在拉尔夫·威利斯顿(Ralph Williston)主编的《福音派赞美诗精选:纽约英国福音派路德宗教会使用》(A Choice Selection of Evangelical Hymns: For the Use of the English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in New York,1806年)。纽约福音派路德宗(“福音派”在德语中就是“新教”的意思)是美国路德宗中最早开始提供英语讲道和聚会的教会。因此,对威利斯顿来说,编写一本供会众使用的英语赞美诗歌本非常重要。威利斯顿收录的大部分赞美诗都是福音派名曲,包括查尔斯·卫斯理(Charles Wesley)和以撒·华兹(Isaac Watts)的许多作品。
威利斯顿原先是卫理公会成员,后来加入了路德宗,最后转为圣公会,他的这一改宗历史表明他的神学立场温和,或者比较自由。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选择了“苦恼”,而丢弃了作者的“可恨”。在威利斯顿这本歌集出版后十年,“苦恼”已经取代了“可恨”成了这首诗歌的主要版本。“可恨”仍然会出现在加尔文主义教会的诗歌本中。到了二十世纪中期,“苦恼”似乎已经成为普遍采用的版本。如果你在谷歌上搜索,“苦恼”的搜索结果是“可恨”的至少三倍。
为什么要改成“苦恼”。哈特最初版本的歌词中确实出现了“苦恼”这个词,但并不在第一句。或许另有证据说明用“苦恼”代替“可恨”的理由,但我没有发现。这种转变似乎反映了19世纪初对人性的一种乐观看法:贫穷和有需要的苦恼之人是同情和怜悯的适当对象,但他们不一定可恨。耶稣准备拯救一个“贫穷、苦恼”之人,也许没有他预备拯救一个“可恨之人”那么令人感到意外。但事实是,在基督之外,我们的确苦恼,但也可恨。
当然,在诗歌中仅仅丢弃“可恨”这样的做法还不算彻底,“可恨”这个词用的最出名的就是约翰·牛顿(John Newton)和他的《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 1779)了。《奇异恩典》的第一句歌词是“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来救无赖如我。”("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中文译词中只有《圣徒诗歌》187首体现了wretch这个词的力度,黑体表示节拍重音所在——译注。)谁会想到弱化里面的“无赖”这个词呢?事实上有人这样做过,但这种改变并没有像“苦恼罪人”那样引起历史学家的注意。在英国圣公会牧师理查德·惠廷汉(Richard Whittingham)主编的《诗篇和赞美诗选——用于公共敬拜》(A Selection of Psalms and Hymns...Adapted to Public Worship)中,惠廷汉将著名的第一句修改为“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竟白白得救。”("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freely saved me.",中文译词普遍采用“我罪已得赦免”,同样消弱了wretched一词的力度,并把重音放在了“赦免”上——译注)这不仅改变了节拍重音(放在了“得救[save-ed me]”上),而且还避免称自己为无赖。然而,如果你不是一个无赖,恩典就不那么奇异了。
在某些情况下,教会可能会决定改变或修改赞美诗歌词(要注意版权条例),以使现代听众能够理解这些语言。但是把“可恨”改成“苦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赞美诗的词句有时候被修改了,却没有人注意,最终导致了神学信息变弱。《劝人就主》哪怕不改回去,用“苦恼罪人”作为首句仍然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但如果你可以改变的话,不如考虑换回哈特的1759年版本,那更能表明我们真实的状态。
译:DeepL;校:SMH。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作者博客:From 'Wretched' to 'Needy': Changing a Classic Hy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