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我指出了西方教会面临的四个重大危机。我们已经广泛探讨了社会分裂和政治两极化问题。现在我们将目光转向充斥着“表现型个人主义”的文化。
本篇文章为“表现型个人主义”系列的第一篇。本文主旨是简要探讨何为表现型个人主义。之后我们将看看教会如何在这种文化中做盐做光。
定义表现型个人主义,最好从个人主义运动背后的这些口号开始:
这些口号将我们引向一种流行文化中的哲学,而历史则指出了其哲学来源。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h)和几位社会学家共同写下了《心灵的习性》(Habits of the Heart)一书,他们发现,表现型个人主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作家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是这一哲学思想的最佳代表之一。
“个人主义”的存在就更早了。法国人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游历美国后撰写了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该书指出了美国个人主义的某些特点,表现型个人主义之后就从这里发展出来。以下是他对个人主义及其孤立倾向的认识:
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的情感,它使人们与其同胞甚至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和隔离,但是却不会让人们感到心有不安。因此,当每个公民都生活在自己的小社会中之后,他们就不会去关心大社会的事情了。
个人主义和孤立倾向让托克维尔担心,这是他很多年前做出的描述。那么表现型个人主义呢?它指的是什么?在《分裂的共和国》(The Fractured Republic)一书中,尤瓦尔·莱文(Yuval Levin)描述得很好:
该术语(表现型个人主义)不仅表示了追逐个人前程的愿望,还表达了通过定义和阐述个人身份来实现自我的渴望。它驱使人一方面在现有的状况下活出真我,另一方面不断地强调自己的身份。个人能够定义自己存在的方式、塑造个人身份的能力越来越与自由和基本权利的含义相提并论。在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中,这种能力占据重要地位。
天主教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用“本真时代”("the age of authenticity")来描述表现型个人主义。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来定义“本真”。当“本真(真实)”作为“虚假”的反义词来理解时, 追求本真就是一件好事。(耶稣经常批评假冒为善和虚情假意的欺骗。)
但泰勒并没有将“本真”视为正直或诚实的同义词。在他笔下,“本真”与“一致”对立。以下是泰勒的定义:
随着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出现,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实现人性的方式。重要的是找到自我、活出自我,而不是屈服于外界强加给我们的模式——不管这压力是来自社会、前人、宗教还是政治权威。这就是本真。
本真的关键在于定义生命的目的为找到内心深处的自己,并将其展示给世界,反对家庭、朋友、前人、政治派别或宗教权威的指导,打造出自己的身份。 (许多迪士尼电影都讲述了同一个故事:面对唱衰者的反对质疑,主人翁发现并打造自己。)
一旦我们理解了贝拉和他的社会学家同行们提出的“表现型个人主义”这一术语,以及泰勒所定义的“本真时代”,我们就开始看到这种世界观的方方面面对当今西方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
澳大利亚教会领袖马克·塞耶斯(Mark Sayers)帮助我们总结了几种围绕在表现型个人主义社会中的信仰。这七个要点来自他的《正在消失的教会》(Disappearing Church)一书。
表现型个人主义如何挑战教会的忠心?在这个系列的后续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其中一些问题,我在我所写下的这本《重思自己:先向上看再向内看的力量》(Rethink Your Self: The Power of Looking Up Before Looking In)里也有相关论述。
译:DeepL;校:变奏曲。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作者博客:Expressive Individualism: What I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