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教会:喧嚣时代的“寂静之地”
2024-09-27
—— Brett McCracken

《寂静之地:入侵日》(A Quiet Place: Day One)中最扣人心弦的动作场景之一,以主角从曼哈顿(Manhattan)地铁隧道攀爬而出,进入一座空旷寂静的教堂而告终。萨姆(露皮塔·尼永奥 Lupita Nyong'o 饰)和埃里克(约瑟夫·奎因 Joseph Quinn 饰)刚刚死里逃生,躲过了那些被声音吸引的外星怪物(在《寂静之地》系列中被称为“死亡天使”)的追杀,在这座破损但依然屹立的大教堂中找到了庇护。他们加入了同样在此避难的数十名幸存者,有些人正静静地跪在长椅上祈祷。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约翰·希尔寇特(John Hillcoat)2009 年改编自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小说的电影《末日危途》(The Road)中的一个类似场景。在那个场景里,“男人”(维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饰)和“男孩”(科迪·斯密特-麦克菲 Kodi Smit-McPhee 饰)在一座大教堂的废墟中找到了安全的栖身之所。他们在寒冷的夜晚生起火来取暖,蜷缩在教堂后殿的巨大十字架下。

《寂静之地:入侵日》和《末日危途》这两部电影都展现了一幅有时黯淡但终究充满希望的图景,描绘了当世界分崩离析时人将如何生存。而教会作为一个独特的末世论共同体,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有人可能会将这些摇摇欲坠的“避难所”大教堂视为宗教在日益世俗化的世界中的最后挣扎。但在我看来,这些画面既美丽又鼓舞人心:它提醒我们,教会应该坚持自己独特的反主流文化特质,并牢牢把握其超越性的身份(可参考《王冠》第六季第六集)。当世界陷入弱肉强食的残酷黑暗时,教会将继续传递真正人性的光芒(参见《马太福音》5:14-16)。在这个喧嚣噪音震耳欲聋的世界里,教会将永远是那个为疲惫忧心之人提供希望的宁静港湾。

教会:野蛮世界中人性的灯塔

《寂静之地》和《末日危途》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末日后的生存故事,深入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在艰难的处境中,我们如何既能生存下去,又能保持人性?在残酷的世界里,生存本能驱使许多人沦为吃人的野兽,那么,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愿意舍己为人,将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之上呢?

《寂静之地》系列的核心主题是基督教的舍己之爱,这一美德在三部电影中都得到了有力的体现。比如,在《寂静之地:入侵日》的教堂场景中,埃里克冒着生命危险去一家废弃的药店,为萨姆寻找急需的药物。影片开头就交代,萨姆是一位住在临终关怀中心的绝症患者,时日无多。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本不该有人为了救一个将死之人而拿自己的命去冒险。然而,当埃里克看到萨姆(仅仅几小时前还是个陌生人)痛苦不堪时,某种力量驱使他毅然离开教堂的庇护,冒着“死亡天使”的威胁去寻找药物,只为缓解她的痛苦。

电影中还有许多角色为了帮助他人而置自己于险境——这是贯穿全片的一条主线。是什么样的牺牲精神能让人压制住求生的本能,转而去拯救他人,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答案是无私的爱。当年耶稣在充满杀戮的古代世界中提出这一理念时,它是如此革命性。而在这个末日般的反乌托邦世界里,它依然显得那么激进。

在我们这个后基督教时代,像自我奉献和舍己之爱这样的基督教美德仍在延续。在《末日危途》这部电影中,这种美德被比喻成必须传承下去的“火种”。即使它的光芒日渐微弱,它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似乎越来越不合常理,但这火种依然在燃烧。而教会,正是代代相传这一火种的载体。

教会:疲惫世界中的安息圣所

《寂静之地》和《末日危途》这两部电影都凸显了教会作为休息和庇护之所的重要性。在这两部影片中,大家在教会里睡觉、恢复体力。在这里,他们暂时摆脱了外界的恐怖——无论是怪物、掠夺者,还是令人精疲力尽的求生之路。他们可以重新调整状态,互相照顾,静下心来深呼吸。对他们而言,教会既是治病的医院,又是歇脚的温馨客栈——一个体现《马太福音》11:28-30 精神的安歇之所。

然而,今天的教会是否还拥有这样的美誉呢?恐怕未必。因为在太多情况下,危险也潜伏在教会内部。这就是为什么教会必须时刻警惕,防范狼的侵入,确保上帝的家真正成为以耶稣为中心的敬拜场所,是大家共同追求圣洁的健康避难所,而不是满足私利和个人权力欲望的地方。

好在现实中仍有令人欣慰的一面。许多忠于圣经教导的教会正在吸引那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脆弱无助的人们,将他们带入一个安全、充满福音力量的群体中,在这里他们可以重获希望,重建生活。理想的教会应该是人们逃离外界恐怖的避难所,这里的“恐怖”也包括我们自身的罪所造成的。对于那些几乎走投无路、勉强逃离他们的“死亡天使”的人来说,教会应该成为他们找到新的立足点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在圣经的坚实基础上站稳脚跟,在神子民的团契中借着圣灵的工作得到更新。

教会:喧嚣世界中的宁静港湾

《寂静之地》也让我们想到,理想中的教会应该成为喧嚣漩涡中的一片宁静绿洲。在这部科幻电影里,噪音意味着死亡,而寂静则代表生命。这个设定,不正是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绝妙比喻吗?

如今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吵闹。在网络上,各种声音像一支失控的合唱团,通过社交媒体的大喇叭不停地向我们喊话,或是用算法精心设计的“智慧女神”的妖言蛊惑着我们。这些不间断的噪音正在侵蚀我们,麻痹我们辨别真理的能力,将所有的安静时刻从我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而这种安静恰恰是祷告、默想和智慧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教会不该随波逐流,模仿这种喧嚣文化。相反,它应该认识到自己能够提供越来越多人所渴望的东西:宁静、敬畏、虔诚,以及在神面前的静默。要吸引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来到教会,最好的方式并非通过更多的应用程序、广告、网红来轮番轰炸,而是邀请他们逃离这些纷扰,进入一个神圣的空间。在那里,他们可以体验从容不迫的临在感、静谧的敬畏之心、集身心灵一体的敬拜,和会众一起,与永活之神相遇。

在这纷扰世间,暴戾如狂涛,匆忙似疾风,喧嚣若雷鸣,耶稣基督的教会可以成为我们心灵渴求的寂静之地。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hurch as ‘A Quiet Place’ in Age of Deadly Noise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麦卡拉根)是福音联盟高级编辑,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于加州圣安娜市,二人都是萨瑟兰教会(Southlands Church)的成员,布雷特在教会担任长老。
标签
灵修
祷告
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