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音乐正迎来高光时刻。2024 年上半年,它跻身增长最快的音乐类型第四名,令人惊喜的是,年轻听众群体大幅增加。数据显示,千禧一代及更年轻的听众比例从 2022 年的 39%攀升至 2024 年的 45%。
这一现象十分耐人寻味。要知道,在西方社会,基督教的发展态势一直不甚乐观:信仰解构、信徒流失、世俗化加剧、后基督教时代来临等说法甚嚣尘上,Z世代更是普遍对信仰持冷淡态度。但基督教音乐的蓬勃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开始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公告牌》(Billboard)杂志近期发表专题文章,聚焦基督教音乐的“神奇崛起“。文章特别提到,在流媒体平台上,这类音乐的增长尤为显著。以音乐平台Spotify为例,过去五年里,基督教音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 60%的增长。
那么,这一趋势代表了什么?在这个世俗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是什么原因推动了当代基督教音乐(CCM)这种看似反常的崛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四点分析。
基督教音乐的蓬勃发展,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音乐品质的显著提升。作为一个从小就与基督教音乐结下不解之缘的听众(几乎见证了这一音乐亚文化的大半段发展历程),我亲眼目睹了这一提升过程。如今的基督教音乐已经“长大成人”,彻底甩掉了过去给人单调、老套、矫情的刻板印象。
优秀的基督教音乐其实一直都有。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敢于突破的“独立音乐人”很难获得大众关注。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创作不愿迎合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Nashville)和基督教电台把关者的品味取向。
不过,科技的进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借助社交媒体和流媒体平台这些新兴渠道,音乐人可以坚持自我风格,依然吸引到大量听众。《公告牌》杂志就举例说明了这一现象:2024 年突然蹿红的福里斯特·弗兰克(Forrest Frank)和乔赛亚·奎因(Josiah Queen)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位艺人都是先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人气,随后才登上《公告牌》排行榜,并双双入围“年度新人”鸽子奖提名。
如今基督教音乐的品质飞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更加真实自然的风格,一改过去为迎合把关者而千篇一律的创作套路。弗兰克和奎因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坚持创作自己钟爱的音乐,即使这些作品不那么“主流”。另外还有乔恩·格拉(Jon Guerra)、安迪·斯奎尔斯(Andy Squyres)和泰勒·莱昂哈特(Taylor Leonhardt)等音乐人,他们采用了基督教电台过去从不播放的、类似鲍勃·迪伦(Bob Dylan)式的民谣诗人风格,却成功赢得了听众的青睐。
在全球 24 亿基督徒的推动下,流媒体平台的普及让音乐传播、分享及艺人间的创意合作变得空前便利。如今的基督教音乐,就像基督教信仰一样,早已打破地域限制,不再有所谓的“中心”。它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全球化。在巴西、印度、南非、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基督教音乐的流媒体收听量持续攀升,这与当地基督教的蓬勃发展可谓相得益彰。
基督教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听众群体,更让这一音乐领域人才辈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为基督教音乐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国际风情。近年来,我在福音联盟平台上推介过不少这样的优秀音乐人:澳大利亚的“城市之光”(CityAlight)组合和特妮埃勒·内达(Tenielle Neda)、英国的乔纳森·奥格登(Jonathan Ogden)、法国的克劳迪娅·伊萨基(Claudia Isaki)、纳米比亚的音乐方阵(IMRSQD)、尼日利亚的利莫布雷兹(Limoblaze)、菲律宾的达拉·巴尔塔扎(Darla Baltazar)等。虽然基督教音乐在世界各地已有悠久历史,但流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这些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曝光机会,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音乐人之间的创意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代基督教音乐产业的总部仍扎根于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Nashville),但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基督教音乐的发展早已突破了美国“圣经地带”(Bible Belt)的地域界限,在世界各地蓬勃生长。
基督教音乐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声音”。从民谣到非洲节奏、从电子音乐到重金属,几乎每种音乐类型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这种包容性让基督教音乐,就像基督教信仰本身一样,跨越了文化的界限,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正如《公告牌》杂志所指出:“与其他音乐类型不同,当代基督教音乐和福音音乐是以核心信息为纽带,而不是局限于某种特定风格。”因此,我们能在其中看到风格迥异的音乐人:既有“为君王、为国度”(for King & Country)组合和弗兰克的流行演绎,也有奎因(Queen)质朴的创作歌手风格,还有陶伦·威尔斯(Tauren Wells)的流行节奏布鲁斯风,以及利克雷(Lecrae)的说唱音乐。
这种多元化的特点,让更多音乐爱好者能找到自己的“知音”。无论你是低保真音乐的发烧友,还是乡村音乐或嘻哈的忠实粉丝,总能在基督教音乐中找到心仪的作品。这种丰富的类型让主题歌单的制作也变得格外有趣。比如“八首诗篇,七种演绎”(8 Psalms, 7 Ways)这个歌单,就用合唱、凯尔特音乐、牛仔民谣等多种风格演绎圣经诗篇,令人耳目一新。在当今以播放列表为主流的音乐环境中,基督教音乐的这种包容性和多样化优势愈发凸显。
基督教音乐的蓬勃发展,还体现在它的创作理念上。著名说唱歌手利克雷(Lecrae)就曾提出,要区分两类创作:“教会为教会创作的音乐”和“教会为世界创作的音乐”。后者虽然基督教色彩不那么浓厚,但创作者们从不掩饰自己的信仰。托莉·凯利(Tori Kelly)、“表面”乐队(Surfaces)和“要呼吸”乐队(Needtobreathe)就是典型代表。这类音乐往往能吸引更多非基督徒听众,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对基督教艺术的印象,也让他们更愿意接受这些艺人其他带有明确基督教色彩的作品。
当下流行音乐界面临着创作疲软和商业低迷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督教音乐的崛起似乎顺理成章。如今的流行乐坛一片平淡——宣传期越来越短,就连重磅新曲也难逃“转瞬即逝”的命运。这种情况反而给了听众探索其他音乐类型的契机。目前的流行音乐普遍缺乏生气,创作灵感匮乏:不是陷入政治焦虑,就是刻意追求标新立异,要么就流露出令人生厌的颓废气息。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人们似乎越来越渴望一些不同的声音——不那么消沉、不那么自我沉溺,而是能在更宏大真理中寻找希望的音乐。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厌倦那些华而不实(徒有氛围却缺乏内涵)的歌曲,以及所谓“爱你自己”主题曲的空洞说教,转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产生了浓厚兴趣。
那些一味追求网络梗趣味或营造氛围感的音乐,终究无法填补人们内心的空虚。我发现,当代年轻人正在寻找更有深度的音乐体验——他们已经听腻了那些配上八十年代肤浅快乐的电子音效的分手情歌,也厌倦了像“森林诗人”邦·伊维尔(Bon Iver)那样充满忧郁的民谣。他们渴望能在音乐中找到实质性的内容、希望、人生目标和真正的快乐。他们期待那些能带领我们跳出自我局限、通向更有意义人生的歌曲。
基督教音乐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选择:它不回避生活中的苦痛与矛盾,指引人们追寻更崇高的美和更开阔的视野。这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听众。或许,基督教音乐在美国的持续走红,正暗示着这个国家长期的世俗化趋势可能正在减缓,甚至出现逆转。也许这与最近“无信仰者”增长率放缓的现象不无关联。对此,我们不妨让时间给出答案。
眼下,蓬勃发展的基督教音乐领域令人振奋,而来自全球各地基督徒创作的优秀作品,更值得我们广泛传播与分享。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Contemporary Christian Is One of Music’s Fastest-Growing Genres. 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