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当负面情绪来袭:一位弟兄的情绪管理笔记
2025-04-22
—— Akos Balogh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负面情绪像潮水一样向我们涌来,特别是愤怒或悲伤的时候。这时的我们往往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被负面情绪所主导。这些烦扰的想法和感受会一直萦绕着我们,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家里,甚至整夜难眠。第二天醒来时,这些情绪依然挥之不去,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这些情绪也会以消极的方式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比如配偶察觉到有些不对劲,轻声问道:“怎么了?”而我们却暴躁地回应:“没事!”——这样的反应恰恰说明有问题。孩子们在车后座上像往常一样玩闹,我们却突然爆发:“就不能消停一会儿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把自己封闭起来,陷入无休止的负面情绪,甚至还会产生出受害者心理;要么寻找各种消遣方式——疯狂追剧、沉迷色情内容,或是借酒消愁。我们做这些事情,无非是为了转移注意力,逃避那些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痛苦情绪。

究竟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些负面情绪。

实际上,男人往往比女人更难应对情绪问题。受传统文化影响,如果男性谈论自己的感受,不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我们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情绪,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尤其是那些强烈的、令人痛苦的情绪。作为男人,我们习惯于解决具体问题,但情绪问题却很少能轻易解决。

我自己也不例外。虽然作为基督徒,我很幸运地拥有许多愿意交流情感的朋友,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但在这个重要的领域里,我仍在不断学习和成长。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处理负面情绪方面的心得体会。

正确处理情绪非女性独有的,而是合乎圣经的

传统文化中,男人谈论自己的情感,往往不会受到鼓励。在许多人看来,谈论感受显得过于“软弱”,“不够男人味”。相比之下,聊聊工作或足球比赛似乎更合适。虽然随着社会对男性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这种观念正在改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英国人那种在面对情绪时保持刚毅、不露声色的处理方式,其实并不符合圣经的教导——甚至恰恰相反。

翻开诗篇,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人物都能清晰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诗人(以男性为主)都能够深入体察自己的情绪,并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出来:

我因唉哼而困乏。
我每夜流泪,
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湿透。(诗 6:6)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
为何在我里面烦躁?(诗 42:5)

当我们注目诗篇所指向的弥赛亚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不回避情感表达,反而能坦然面对自己情绪的男性。想想耶稣在拉撒路坟墓前的那一幕:(约 11:33-36)

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说:“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耶稣哭了。犹太人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

又或者想想他在圣殿里对兑换银钱之人发怒的情景(约 2:15-17)。

情绪不是堕落的结果,但是堕落影响了情绪

上帝创造我们的时候,就赋予了我们情感能力。在与祂的关系中,我们原本应当体验到喜乐、满足与爱。

然而,堕落确实影响了我们的情感。我们开始产生一些本不应该有的感受:对美的欣赏很容易滑向情欲或嫉妒;渴望建立良好关系可能变质成为控制欲;连我们的欲望也会错位——对世俗之物的追求,即使是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本该感恩的祝福,都可能超过了对上帝的渴慕。

如何面对负面情绪?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沉浸在某些情绪中、即使人在现场,却像个局外人,这就表明你没有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果你总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逃避痛苦的感受,或者试图强行压抑这些情绪,这些都不是恰当的应对方式。

这就像打地鼠游戏一样,被压抑的情绪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冒出来,有时甚至会以具有破坏性的方式爆发。不妥善处理负面情绪必然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如果你不能合理地处理情绪,它们就会占据你的生活,驱使你做出一些违背上帝心意、最终让自己后悔不已的事。

负面情绪会模糊我们的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更多地受情绪支配,而非理性引导。愤怒等负面情绪往往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知,让我们的视野变得狭隘。比如,当你对老板、配偶或家人生气时,这些情绪可能让你不自觉地把他们妖魔化,同时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的话和做的事往往会与实际情况很不相称。难怪圣经特别提醒我们说:“生气却不要犯罪。”(弗 4:26)

觉察情绪,把忧虑带到上帝面前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情绪状态都没有意识到,又怎么可能去处理它们呢?相反,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愤怒、悲伤或其他负面情绪时,我们就有可能开始以积极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情绪。

当痛苦的事情发生时,如果你跟我一样,负面情绪就会涌上心头。这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沉浸在愤怒或自怜之中[1]。我们不会想到要转向上帝,甚至连想都不会想到祂(因为整个人都被情绪淹没了)。然而,处理情绪最好的方式,恰恰就是把这些情绪带到我们天父的面前,像约伯或《诗篇》的作者那样向祂呼求:(诗 71:12)

神啊,求你不要远离我!
我的神啊,求你速速帮助我!

为情绪命名:一种自我安抚与接纳的方式

当我们能够给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命名时,我们的心智就能够开始接纳这些情绪,进而逐渐平静下来。正如神经学研究专家丹·西格尔(Dan Siegal)所指出的:

研究发现,仅仅是命名或标注我们的感受,就能降低大脑右半球的情绪活动。[2]

情绪的根源:我们如何解读事情?

这十年来,我获得了一个重要的领悟:引发我们情绪波动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和解读。这个认识对于情绪管理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让我们看一个常见的情况:当上司说了一些话让你感到不快时,你最初可能会认为是他/她“惹”你生气。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事件发生 —> 我们的解读 —> 因解读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上司批评了你的工作,你可能会不自觉地看他是个“坏人”——把上司塑造成一个不讲道理的反派,把自己看作无辜的受害者。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事情,难怪会感到愤怒。

换个角度看问题,心情自然不同

如果我们能改变对事情的解读方式,我们的感受就会随之改变——要么情绪本身会有变化,要么至少这些负面情绪不会那么令人难以承受,也不会那么具有破坏性。比如,如果你能意识到上司的批评或许是有道理的(哪怕只是部分正确),那么你对这番话的感受很可能就会完全不同。你可能会变得更愿意反省自己,更倾向于承认错误,而不是一味地生气和不满。当我们明白是对事件的解读而非事件本身影响着我们的感受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圣经中早就蕴含着这样的智慧。让我们看看《诗篇》第 46 篇的开头: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
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所以地虽改变,
山虽摇动到海心,
其中的水虽砰訇翻腾,
山虽因海涨而战抖,
我们也不害怕。

即使周围的世界仿佛要崩塌(客观事件),我们却能不惧怕(情绪反应)。为什么?因为我们对眼前的处境有着独特的理解——上帝始终与我们同在。

在上帝的带领下学习处理情绪

上帝以祂的智慧让我们经历各样的困境,不是要摧毁我们,而是要让我们在其中成长。正是通过这些艰难和痛苦的经历,我们才有机会去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负面情绪,从而在属灵生命的成熟度上有所长进:(雅 1:2-4)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情感的成熟离不开对痛苦情绪的处理

如果我们总是回避那些痛苦的情绪不去处理,怎么可能在属灵生命和情感上成熟起来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这些令人痛苦的情绪,它们就会像简易爆炸装置一样,在最意想不到和最不恰当的时候爆发出来。这不仅会影响我们处理重要情感问题的能力,还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一些不当的应激反应。

弟兄们,其实很多人都在这个问题上止步不前。如果我们不去正视和处理生活和事奉中遇到的各种困境所带来的复杂情绪,那么当类似的处境再次出现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重复同样消极的应对方式。

本文首发于作者博客

[1]每个人都有敏感之处,触到的话会引发痛苦的情绪。比如对我来说,如果我觉得我在乎的人对我不公平时,我就会受伤;而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别人对他们的身材或能力的评论。

[2]引自丹尼尔·西格尔和蒂娜·佩恩·布莱森的《全脑教养法》(The Whole-Brain Child,2012 年兰登书屋出版),第 27 页。


译:MV;校:JFX。原文刊载于澳大利亚福音联盟网站:As a Christian Bloke, Here’s What I’ve Learned About Dealing With Difficult Emotions.

Akos Balogh(阿考斯·拜罗格)是澳大利亚福音联盟的CEO。他与妻子沙拉(Sarah)养育着三个孩子。阿考斯出生在布达佩斯,1981年蒙恩以难民身份来到澳大利亚。他在高中时受朋友,家庭和学校读经的影响开始信主。然后他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航空航天工程,之后在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工作了五年。在获得了莫尔神学院(Moore Theological College)神学士学位(B. Div.)后,他有幸在利斯莫尔南十字星大学(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Lismore)为澳大利亚福音学生团契(AFES)服侍了六年。
标签
情感
负面情绪